正文 第5章 文獻與理論(2)(2 / 3)

明確了這一點,盡管國家與民族有著種種緊密的聯係,人們在研究民族史時,是不會用曆史王朝的框框去套民族史的。但是,由於我國有著深厚的通史傳統,從古代司馬遷的《史記》開先河始,到當代範文瀾的《中國通史》、郭沫若的《中國史稿》、翦伯讚的《中國史綱要》等,無一不把少數民族的曆史作為通史的一部分。這本是正常的、必要的。一部通史豈能不包括各民族的曆史·事物的發展往往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久而久之,似乎形成為一個傳統習慣,即中國通史要包括民族史的內容,反過來,民族史也就按習慣地用中國通史的曆史王朝去套了。就是為什麼有的學者在民族史的研究中一不小心就將民族史寫成了國家史,而忽視民族自身發展規律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華民族史的研究必須把把民族史與國家史區別開來。

3、把中華民族史與中國民族史區別開來

研究中國的民族史,還應該把中華民族史與中國民族史區別開來。為什麼?因為中國

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研究中國民族史就是研究中國曆史上所出現過的大大小小、千千萬萬個民族和族群起源、形成、發展和消亡的曆史和規律。由了這種研究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中國學術界已形成為專門史的一個方向,從20世紀20年代王桐齡出版《中國民族史》起,至今也已出版了呂思勉、林惠祥、呂振羽、羅香林、林超民、王鍾翰等所著或主編的十四五種不同版本的中國民族史。而中華民族史則正如上所述,是專們研究中華民族這個自在和自覺的民族實體。這一個民族實體與中國曆史上所出現過的大大小小、千千萬萬個民族和族群之間不能打等號。兩者之間當然有聯係,但這種聯係是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聯係,是有質的區別的。如果不分清這一點,那麼,一不小心就會把中華民族史寫成了中國民族史,還自嗚得意呢?

4、把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起源區別開來

一般來說,形成與起源是兩個不同的研究範圍,人們是很容易區別開來的。但是事情有時候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簡單,在中華民族史的研究中,仍然有人把起源的曆史當作形成的曆史,認為中華民族形成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的帝舜時代,其標誌是這個時期中國已經從部落和部落聯盟進入了民族和國家的階段。顯然這是把中華民族的起源與中華民族的形成,兩個不同內涵的問題混在一起了。可見,把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起源區別開來仍然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5、把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區別開來

與上述問題相關聯的是還要注意把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區別開來。在民族史研究中,形成與發展也是兩個不同的研究範圍、兩個不同質的過程。

這兩個過程在過程論的認知體係中,要認識中華民族的過程,必須嚴格的確定此過程與彼過程之間的界限。這就是說形成指的是一個人們共同體形成前的曆史過程,發展指的是一個人們共同體形成後的曆史過程。確定此過程與彼過程之間界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們不是很容易地把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與中國各民族的發展過程對立起來,就是混淆起來。正因為這個問題沒有處理好,所以某地人的著作,讓人讀後不知是講中華民族的形成,還是在講中華民族的發展,感到好像眉毛胡子都抓在一起一樣。

6研究中華民族形成的內在動力是什麼?

曆史已經表明中華民族已經從多元走向一體,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世界民族史上的一大曆史景觀呢?也就是說中華民族形成的內在動力是什麼呢?依筆者之見中華民族形成的內在動力主要有6個,一是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二是有共同締造的祖國,三是有長期交流互動的整合,四是有草原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互補,五是有邊疆對中央的向心作用,六是有曆代民族政策的協調。弄清這些問題可以使我們在研究中,牢牢地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形成的走勢和方向。

7、研究中華民族形成的外在表現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