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附錄(3)(2 / 3)

第二階段,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是這個格局的危機時期。西方帝國主義蠶食中國,企圖使邊疆少數民族脫離中華民族大家庭,打亂了中國原有的政治疆域、經濟體係和民族格局,中國民族統一體麵臨新危機。

第三階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是多元一體格局在中國的重建時期。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重新統一起來,努力締造一個在形式與內容方麵與以前都不同的新的“多元一體”結構。

這種劃分法雖然簡明,明顯表現出厚今薄古的傾向,但第一階段時間跨度太過大,缺乏層次。

進入21世紀後,又有學者提出了多種劃分法。2000年蕭君和在《中華學》一書中,在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背景下,將中華民族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從朱溫滅唐到忽必烈滅宋為中華民族的形成階段,元明清為中華民族的自在階段,請末認來為中華民族的自覺階段。

還個劃分法看起來很簡明,但卻割去了五代以前的曆史,使人有點莫名。

最近,高翠蓮在2007年發表的《試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的階段劃分》一文中,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可以分為四階段:

第一階段,從遠古到春秋戰國。這一階段是多元一體格局的孕育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的孕育期,而孕育中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尚需質的飛躍。

第二階段,從秦漢到1840年。這個階段是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穩定期,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多元”與“一體”內涵都在逐漸發生變化,中華民族的實體不斷趨向穩定。

第三階段,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這個階段是多元一體格局的危機與轉折並存期。維係多元一體的客觀條件失效,多元一體格局出現危機,也說明中華民族和統一多民族中國的生存發展出現危機。

第四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到現今,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建和走向完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地緣環境和時代條件又發生了變化:獨立的中國在多元世界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華民族經過近代的自覺與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國體下高度統一,多元一體內涵又發生了一次轉變。

這個劃分法雖然克服了上達種種劃分法的不足,但第二階段仍然缺乏層次而顯得時間跨度過大。

總之,平心而論,上述各種劃分法應該是各有千秋,各有所長,為我們今天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六、結語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提出,學術界的探討、實踐,為中華民族的整體性研究指明了方向,開辟了新的廣闊領域,促進了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建構,使中華民族在文化上、學術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為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維護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也擴大了中國民族學、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史學等學科的研究視野,促進了社會學科的發展。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從提出的那天起,至今已近20年,經過近20年的探討,其雖已日臻成熟,但是任何理論都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隨時代發展、事物發展、學科發展而發展的。更何況中華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的圖景究竟是什麼樣子?從古到今中國曆史上先後出現過的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萬的族群或民族是如何從多元走向一體的?在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滾雪球中又是如何完成民族認同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建構又如何實現匹配上的“美美與共”?凡此等等問題,都昭示著,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都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深化和細化,必須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國的學者,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也隻有這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才能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複興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