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附錄(3)(1 / 3)

最近,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關凱在他的新著《族群政治》中更明確地說:“或許費孝通沒有點明的是,多元與一體在某種程度上的對立緊張,正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結構性特點,如果中華民族無法包容多元或者無力塑造一體,何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未來發展的更高層次,關鍵在於國家建構的深化和內在化,簡而言之,是中國社會既在客觀上保持一定程度的文化多樣性,又在主觀上具有強大的國家認同的凝聚力。”

這些有關論述把多元一體的內涵與國家認同和民族整合緊密地聯係了起來,為人們深入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很值得人們重視。

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階段的劃分

21世紀之初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新探討,還表現在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階段的劃分上。緣於學者們對“多元一體”內涵的理解不同,導致曆史分期指導思想的不同,因而學界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的階段劃分問題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陳連開於1996年發表《中華民族之含義及形成史的分期》一文,認為中華民族形成史可分為起源與孕育、中華民族的自在發展、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聯合三大曆史階段,每個曆史階段又可以劃分若幹曆史時期。

第一階段,從舊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孕育期。這個階段以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矛盾統一運動發展的起點,至春秋戰國進一步形成了華夏居中稱為“中國”,夷、蠻、戎、狄配合東、南、西、北“五方之民”構成“四海”之內統一的“天下”,表明華夷統一已經成為曆史的大趨勢。

第二階段,從秦漢到1840年的2000餘年,是中華民族的自在發展時段。這一階段又有從秦漢到南北朝、從隋唐到遼宋夏金、從元到清,這三個曆史時期。這個大的曆史階段,中華民族處在階段性地不斷壯大,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呈現出螺旋式地上升過程。其主要成果是統一的多民族中國形成與確立;各民族共同祖國觀念的形成,古典愛國主義在反抗外國侵略的鬥爭中得到了發揚。

第三階段,從鴉片戰爭至當前,是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聯合時期。從1840年至辛亥革命以前,中華民族在反帝反封鬥爭中自發聯合,保衛祖國的統一與疆域的基本完整,在不同層次上尋求將古代中國轉為現代中國的強國之道。其主要成果是在最艱難的曆史條件下,共同保衛了祖國的統一與疆域的基本完整,並推翻了兩千餘年的君主專製製度,建立了共和製民國。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以前,中國人民從綱領、道路、政策、方針等各方麵把中華民族聯合成整體上升到了理論和自覺意識的高度,獲得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大轉折。1949年10月1日到當前,是中華民族在獲得了民族解放和獨立以後的蓬勃發展時期,根本的問題是在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祖國的完全統一。

這種劃分法帶有一定的理論色彩,而且劃分出了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孕育期,以及對從秦漢到1840年這2000餘年時間大跨度的細分,但是第三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誌作用沒有突出,而且論述過於單薄。

不久,馬戎在1999年發表《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一文,將曆史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遠古到鴉片戰爭前,是這一格局的形成時期。遠古時代的許多民族集團經過長期的交往、征戰和融合,到秦漢時期形成了並立和相互依存的以中原漢族為核心的農業區統一體和北方遊牧民族以匈奴為核心的統一體。到了清中葉,漢、滿、蒙、回、藏等各大民族集團統一在清朝統治之下,才真正結合成一個穩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