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走進文化創意策劃的新時代(2 / 3)

技術有許多優越性,這尤其表現在福利領域:它解放了某種類型的勞動,帶來了更好的食物,更好的健康條件,更多生存的可能性,更豐富的信息和交往等。但是,現代技術也存在著危及人類的隱患,這明顯地表現在核技術、生物技術以及信息技術方麵。然而,技術最危險的不利之處還是環境汙染及對自然和社會的扭曲甚至破壞。

如果作更深一步的審視,高科技可能存在的危害似乎遠不止此。搞不好,它完全有可能異化為否定人的東西,致使“人格精神在抹殺個性的技術至上的意識中消失”。著名學者邁耶爾曾通過對古典技術與現代高科技的比較,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他指出:

技術的力量在其發展中成為與人對立的力量,這一點,可以從現代和古典技術的比較中得出。在古典技術中,人們掌握著技術,技術受製於人的感覺和身體結構。現代技術則打破了這些限製,人的力量通過量化的方式,對自然的控製增大了。然而,在增大了的知識力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技術卻成為與人對立的力量。現代技術在其速度、準確性和成就方麵超過了人。人不再掌握技術,而是聽從於技術。

創意經濟雖然也需要高科技的支撐,但其側重點在人、在文化,在於包括各個文化層次的人所創造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優勢。文化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主體性。所謂人性就是文化的特性,人性的豐富與文化的發展是一致的,因此文化就是人化。黑格爾指出:

人的一切文化之所以是人的文化,乃是由於思想在裏麵活動並曾經活動。

文化創意經濟活動就是人的思想創意在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消費等各個環節裏麵活動,使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無不融彙著文化的精華和人性化的東西。所以,如果說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存在著某種異化的張力和趨勢,那麼,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經濟則是消解這種張力和趨勢,並使之向人性化複歸的經濟。

以文化資源優勢為依托的創意經濟必然要求努力開發具有本民族或地方文化特色的產品,使其更具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個性特色,通過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從而使文化在挖掘與傳承、轉型與發展、差異與交流、整合與創新、生產與需求等更廣泛的領域與經濟的運行緊密結合起來。

2.發展創意經濟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

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實現的前提條件是社會充分的知識化、科技化,而這對於所有的人、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來說是不現實的,因而知識經濟僅僅是一種隻有精英階層才能掌控和參與的經濟,隻有在高新技術非常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才得以出現和發展。創意經濟則沒有這樣“勢利”的要求。雖然創意經濟也需要高科技給予支持,但並不完全依賴高科技,它提倡和強調的是以文化創意為發展動力的嶄新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資源優勢和具有創意思維的大腦。所以,發展文化創意經濟,主要不是以科技競爭力,而是以文化競爭力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當然,我們這樣說,絕不是意味著創意經濟可以拋開高科技獨立發展。事實上,脫離了高科技支撐的文化創意是很難有競爭力的。但是在高科技領域已經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的發展中國家,要想追趕上發達國家,如果僅僅盯著高科技本身,隻會被發達國家揚起的“科技灰塵”蒙了眼。我們不難發現,自20世紀末以來,以高科技為依托的知識經濟使國際範圍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損不足而奉有餘的高科技就是這樣的“勢利”。更為嚴重的是,許多發達國家已經率先發展起了創意經濟,實現了知識經濟與創意經濟的聯姻。那些沒有多少文化資源的發達國家也不惜采取“編造未來”(美國)和“篡改曆史”(日韓)的方法,借助高科技的手段發展創意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發展中國家仍舊僅僅局限於在高科技領域做文章,那麼不僅是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會日益懸殊,而且本國固有的文化資源也會被以“和平”的方式大肆掠奪,本民族的文化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篡改、扭曲。

文化創意經濟可以在發達國家得到高科技的支持而迅猛發展,也可以在發展中國家借助於一定的科技手段而獲得快速發展,甚至可以在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而經濟技術不十分發達的地區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使人文資源和文化優勢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那些沒有受到現代工業文明破壞的原生態的文化,反而更受人們的青睞。

就地大物博、曆史悠久的中國來說,文化資源的優勢是一些發達國家無法企及的。我國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遺產已經令不少發達國家羨慕不已。這就為發展文化創意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也是我們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縮小與發達國家發展差距的一條重要路徑。所以我們並不放棄高科技,而是要發揮自己的優勢以應對國際產業轉移這一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的挑戰。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知識經濟的兩麵性,又要深刻領會發展文化創意經濟的重大戰略意義。文化創意經濟較知識經濟更符合科學發展觀,更加具有普世性和可持續性。推動社會快速、和諧發展的一定是以創意經濟為主、知識經濟為輔,或者說是以人的創意為主導、以高科技為手段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