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原始先民的飲食(1 / 1)

中國很多史書中都記載有先民們在原始社會中的飲食狀態。西漢《禮記禮運》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東漢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說:“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饑即求食,飽棄其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由此可知,那時的原始人還不懂得用火,所以隻能是餓了生吃鳥獸的肉和草、木的果實,渴了喝動物的血和溪裏的水,冷了就披上獸皮。在當時,由於吃生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人們的體質普遍比較差。

當時的先民們身上的動物特性並沒有完全退去,因此在那段曆史時期內不會有不適應生食的感覺。在《禮記王製》中就曾經談到了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題交趾民”,人們認為當地氣候較暖,雖沒有火食,也沒有大害。隨著時間的發展,人類開始漸漸的學會用火燒烤食物。

有巢氏的傳說

先秦古籍記載了有巢氏的傳說,人們認為“有巢氏”曾經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位聖人。在《莊子盜蹠》中記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在《韓非子五矗》中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本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太平禦覽》中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曰:“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有巢氏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也是原始巢居的發明者。人們認為,有巢氏幫助人們免受毒蛇猛禽的傷害,初步解決了人們的居住問題。從飲食的角度來看,他教會了先民們食用果實和獵取禽獸為食。

有巢氏的肉食發明

茹毛飲血的生活,常吃生肉,先民們的壽命一般都很短。為了讓生肉便於食用和消化,有巢氏還發明了“膾”和“搗”的肉類處理方法。“膾”就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搗”是用石錘把肉搗鬆散食用。這種飲食方法一直延續到了周代,“周八珍”中的“魚膾”(生魚片)和“搗珍”(鬆搗牛肉)即是此種飲食方法的體現。除此以外,有巢氏還發明了“脯”和“鮓”的肉食保存處理法,“脯”是把肉割成片風幹,“鮓”是用鹽和硝等化學原料揉製肉食並風幹保存。

綜上所述,有巢氏時代人們還沒有懂得

利用火來燒製食物,但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有巢氏教給了人們獨特的取食途徑,這對當時處於蒙昧狀態下的人類來說是一項巨大的貢獻。

茹毛飲血風俗餘韻

古籍記載,南方的生食習慣多出現於唐朝及以後。這是因為隋唐以前,中國經曆長期的南北分裂,南方情況得不到詳細的記載。隋唐統一後,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的情況便陸續得到記載反映。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保留飲血的風俗,西南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有“白旺”的飲血方式。白旺即生血,方法是把殺豬、羊時噴出的鮮血注入加有椒鹽的盆中,用筷子攪拌,再加上適量的薑汁、蒜汁等調料,到血凝成塊時,大家用勺一口一口送進嘴裏,據說其味香軟。中國一些地區在殺雞的時候,會把血留下,同切細蒸熟的牛肉拌起來吃,稱之為“血紅”。一些地區的人還喜吃生豬血、鴨血或羊血,先把生血盛在碗、盆裏,加鹽攪拌,不使凝結,另將煮好的禽畜肝、肺及菜趁熱倒入生血攪拌,凝結後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