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鑽木取火,教民熟食,完全改變了人類飲食的現狀,使原始飲食向健康飲食文明邁進,標誌著人類告別野蠻,走向文明,是人類健康飲食文化的開端。
傳說燧人氏鑽木取火,火不僅把人類帶入到文明時代,更是人類一切文化發展的始祖和淵源,也是文明所需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從原始人到現代人智慧產生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火。火的出現也是飲食文化和烹飪曆史的開端。
燧人氏的傳說
中國曆史上,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廣為傳頌,一些曆史典籍中也有記載。《周禮》中說:“燧人氏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韓非子五蠹》中說:“上古之世,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後漢徐幹在《中論治學》中也說:“太昊觀天地而畫八卦,遂人察時令而鑽火,帝軒聞風鳴而調律,倉頡觀鳥跡而作書,斯火聖之學乎。”
在遠古時代,人們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傳說,當時有個燧明國,國內有一種樹名字叫燧木。貓頭鷹經常用嘴去啄燧木,燧木就發出火花。有一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就折下燧木枝,用燧木枝鑽燧木,終於生出了火。後來,聖人把火種保存下來的同時,也把取火的方式傳授給了大家,大家對他無比尊敬,稱他為“燧人氏”。商丘是燧人氏生活、安厝之地,所以商丘的後人們尊稱燧人氏為“火祖”。
據說,燧人氏還教會人類捕魚,原來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腥臊不能吃,懂得了取火的辦法後,就可以燒熟來吃了。把獵獲的禽獸魚蝦直接放到篝火上燒烤,是最原始的烹飪方法。這種烹製熟食的方式,至少持續了一百幾十萬年。
燧人氏不僅開創了飲食文明的新紀元,同時也創造了以“石烹”為標誌的一係列烹飪方法。這些主要方法有:炮,用火來直接烤果子、肉類等食物;煲,用泥裹果子和肉類之後再進行燒烤;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來燒烤;烙,用燒紅的石子把食物燙熟;焙,指先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麵炒熟;奧,也就是“熬”,將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裏再移到火上煮。這些方法,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人工取火點亮人類進化之路
在現代人看來,取火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對於先民來說,從懂得用火燒製食物到發明人工取火,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時期。人類最早使用的是被稱作“天火”的自然火。那時,原始人類在森林裏群居,就經常會遇到雷電引起的大火。每次遇到大火時,人們就會發現在灰燼中的被燒熟的動物,當他們撿起來吃後,覺得熟食比生食好吃。於是,就把火種保留下來,用於燒製食物、照明和取暖。但是懂得使用火和保存火並不等於會製造火,隻有當人類懂得製造火之後,先民們才真正進入到飲食的熟食階段。
火的用途在原始時代是有局限性的。歸納起來,人類隻有利用火來燒製食物和取暖。此外,在一些緊急情況之中,人們還可以用火來防禦猛獸的襲擊和獵取野獸,它既是武器又是工具。自從人類懂得了人工取火,就再也不怕篝火熄滅了,他們逐漸成為了熟練運用火的主人。人類自從有了自己造出來的火,開始有比較穩定的火化熟食,減少了生食對人類健康的侵害,人類體質上越來越接近現代人,進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人工取火點亮了人類進化之路。
延伸閱讀
商丘火文化
人氏在商丘鑽木取火,開啟了中華文明,點燃了中華智慧之火。
人氏以降,每一朝代都有管火的官員,掌管著全國火的使用,其中有名的有炎帝、祝融和伯。
皇陵與火神台(
伯台),
人氏與伯,成為商丘獨特的火文化景觀。因此,商丘有“火都”、“火墟”的稱謂,是火文化的源頭。商丘人對“火源”、“火種”、“火神”的崇拜熱情與中華“人間煙火”、“香火”的文化觀念深深相連。商丘的“火神節”:人們懷著朝聖的心情,真情感激上蒼對人類的恩典,是對人類生命生存的感恩,是對祖先幾千年艱澀步履的追念。曆經幾千年的發展演化,“火”的不屈不撓、熾熱滾燙的精神內涵,成為商丘人民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
皇陵、火神台、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這些體現火文化神奇力的載體,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