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伏羲氏首創烹飪(1 / 1)

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將馴服的牲口宰殺燒烤後擺上餐桌,啟蒙了中國的飲食文化。用火烹飪的發明,改變了人類飲食結構和烹飪方式的變化,人的智力發育水準明顯提高。

伏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對華夏文明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神話人物。伏羲,又作宓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伏羲本姓風,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又稱太昊。他始畫八卦,造書契,在位十五年。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所在的時代是以狩獵、采集、漁獵等生產形式為主。

根據《易係辭》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由此可知,伏羲氏對人類飲食方麵的貢獻一是織網捕魚,創立了漁業;二是馴養牲畜,創立了畜牧業。不僅如此,伏羲還推廣燧人氏用火加熱食物的方法,讓熟食逐步成為了中國飲食的主體組成部分。傳說,伏羲曾去雷神那裏借火,教人們用火來加熱食物,並將燧人氏的那些炮、烙等方法普及。

伏羲的傳說

曆史上很多典籍上都有關於伏羲的傳說,其中他的出生和成婚都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相傳,伏羲是人麵蛇身,他的母親華胥在一個名叫雷澤的地方踩到了一個巨人的腳印而懷孕十二年後才將他生出。後來,一場洪災吞噬了整個人類,隻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存下來。為了使人類不遭遇滅絕,他倆就必須結為夫妻。但他們對兄妹成婚都有些抵觸情緒,於是他們決定由天意來決定這件事。兄妹倆各自找來了一個大磨盤,並且分別爬上了昆侖山的南北兩山,然後同時往下滾磨盤,如果磨盤合在一起,就說明天意讓他倆成婚。結果,磨盤滾到山下竟然神奇般的合二為一了。於是,他倆順天意成婚,人類從此得以延續。

教民結網漁獵

相傳,伏羲的很多發明都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具有推動作用。他非常同情終日依靠采集野果度日且營養不良的人們,他發現河裏、湖泊裏有很多魚,但是人們沒有捕捉魚的有效辦法。人們經常采取的辦法就是手提棍子等在水邊,看魚遊來就打一棒,但是靠這種辦法捕到的魚很少。

一天,伏羲在大樹下躺著,但是腦海裏卻依然苦思冥想著捕魚的辦法。正在此時,樹上一個大蜘蛛正在樹枝之間吐絲結網。等蜘蛛把網結好後,它就伏在中間等候著,不大一會兒,有幾隻蟲子飛過來,撞在網上被捉住了。伏羲看到這種景象,立刻受到了啟發,他采了一些野麻,曬幹了搓成繩子,然後用細繩編織成漁網,用粗繩編成網,教人們用網捕魚捉鳥。從此,人們的食物不再是單一的野果和野菜,人類可以非常輕鬆的捕捉魚類和鳥類為食了。

發展遠古畜牧業

伏羲教民用網狩獵,人們利用網捕獲了大量的獵物,擺脫了大自然造成的歉收之虞,使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使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人類的曆史也由此揭開了新的篇章。由於捕獲量的持續增大,於是人類開始將消費不完的漁獵品加以馴養,從原始的狩獵狀態進入到初級的畜牧業生產。

網的發明,促進了畜牧業的產生,肇始了遠古文明,伏羲也就成了畜牧文化的代表。直至近代,漁獵行業還流行奉伏羲為祖師爺的習俗。伏羲養六畜以為犧牲,用最原始的佐料烹調食物,堪稱上古時代第一代廚師。

伏羲的眾多發明創造不僅屬於他本人,也更屬於他所在的時代。伏羲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代表,並且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伏羲不僅是中華各族人民的祖先,還是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祭祀他的伏羲廟、伏羲陵。

龍圖騰的創始者

龍圖騰的形成,最初起源於伏,而並非炎帝、黃帝。根據唐代司馬貞《補三皇本紀》中記載,前麵說伏是蛇身人首的形態,最後卻言伏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種記載其實是對伏氏在龍圖騰形成中所起主導作用的暗示。蛇在生肖中叫小龍,人們認為,蛇如果有了靈性,就變成了龍。漢代緯書中講,伏氏首德於木,為百王之先。伏氏即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按照五行始終說所持的觀點,最先出現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氏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始者。龍的傳人,在知道炎黃為老祖宗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在炎皇之上還有一位更偉大、更古老的始祖,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