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遍嚐百草,利用親身實踐驗證了諸多植物的食用性質。他教民耕種五穀,製作陶器作為炊具,促進了農耕業的發展,開創了人類飲食文化新的篇章。
在伏羲之後,中國曆史上又出現了一個對中華民族貢獻巨大的傳奇人物神農氏。據考證,神農氏是與軒轅黃帝一樣的聖人。“神農氏嚐百草”是中國史書上記載最多、流傳最廣的傳說。此外,神農氏還是中國農業的偉大開創者。
西漢劉安《淮南子
修務訓》中記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神農氏始教民播種五穀……” 唐初令狐德棻《周書》中雲:“神農耕作陶”。唐代司馬貞《三皇本紀》中記載:“炎帝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民,始教耕。故號‘神農氏’。”南宋鄭樵《通誌三皇紀》記載:“炎帝神農氏起於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於是因天時,相地宜,始作未耜,教民藝五穀。故稱之為‘神農’。”由此可見,神農氏在飲食方麵的貢獻在於:創立了農業,發明了陶器炊具,開創了人類飲食文化新的篇章。
開創農耕曆史
神農氏成為首領之後,不僅教給人們製作農具的技能,還教會人們在土地上種植五穀。他讓人們把堅硬的樹枝削尖成叉形,用來翻整土地;還教導人們在耜上裝一根彎曲的長柄,稱為“耒”,用來提高翻土的效率。他親自考察各地土地的幹濕、肥瘠等性質,讓人類播種各種穀物。人們在他的帶領下逐步告別了飲食不足的狀態,生活也漸漸的開始富足起來,人類的飲食也豐富起來了,越來越多的穀類走進了人們的餐桌。
關於神農氏種植五穀的故事有一個傳說。據東晉王嘉誌怪小說集《拾遺記》記載:相傳,有一天,一隻全身通紅的鳥銜著一棵五彩九穗穀飛翔在天空中。等到它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穀掉在了地上。神農氏見了,馬上拾起來埋在了土裏。後來,這些穀子竟長成一片。神農氏把穀穗放在手裏揉搓後放在嘴裏嚼,感到很好吃。於是他教人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神農氏從中也得到了啟發,他想:穀子可以每年都種植,如果能有更多的草木能夠被人食用,並且增加種植量,那麼大家的吃飯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但是在當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神農氏一樣一樣的嚐,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的菽、黍麥、稷、稻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確立蔬菜食物種類
隨著五穀的大量種植,人們的溫飽問題漸漸解決,但人類的生存依然受到了各種疾病的威脅。傳說,神農氏親自前往各地,品嚐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研究這些對治病的效果。在采集各種植物的莖、葉、果實等親自品嚐的過程中,他發現有些東西味道鮮美,可以食用;有些東西苦澀難咽;有些東西味道很好,但吃下去會讓身體很不舒服。於是,他把這些實踐結果都記錄了下來,並且形成了中國最早的一部有影響力並且對現在仍然有實用價值的食材誌——《神農本草》。神農氏不僅擴展了飲食食材的範圍,還確立了食物中的植物種類。
開創食物器具曆史
相傳神農氏還是中國治陶業的開創者,為先民們提供了實用的飲食器具。中國曆史上有很多關於神農氏“耕而陶”的故事,神農教人治陶,讓人類擁有了製作飲食的炊具和保存食物的容器,這些食器為後來對食品的保存、加熱、製作提供了可能。自從人類擁有了適合的食材,並有了相應的盛食陶具後,釀酒、製醬、製醋也就開始逐步出現了。很多需要飲食器具配合而完成的飲食製作方法,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也漸漸產生了,這是神農氏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另一貢獻。
神農氏的降生
傳說神農氏是遠古時代的部族領袖炎帝。相傳炎帝的母親任在外玩耍時,忽然看到天空金光閃閃,一條巨龍隨之騰空而下,之後她身體馬上有了懷孕的感覺。在懷孕20個月後,任生下一個紅球。紅球裂為兩半,中間坐著一個胖乎乎的男嬰長著人的體形,龍的容顏,頭上還長著兩隻青龍角。與此同時,村口的石窟夾縫中也突然湧射出了九眼泉水,泉泉相通,甘甜無比。大家都認為此泉水是土地神為炎帝誕生獻上的一份厚禮。炎帝神農氏小的時候,他母親和人們一起去獵或采集時,就讓他在旁邊玩耍。餓了會有仙鹿奔來為他哺乳;遇到雨天,神鷹飛來張開翅膀為他退風擋雨。由於受到了神靈的保佑,炎帝出生三天後就能說話,五天後就會走路,九天便長齊了牙齒。長大後,他身材魁梧,濃眉厚唇,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過人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