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黃帝興灶作炊(1 / 1)

黃帝改灶坑為爐灶,製造出最早的蒸鍋陶甑,教民蒸穀為飯,烹穀為粥,從此,“吃飯”的概念產生了。“蒸穀為飯”給中華民族飲食結構帶來的新變化,這種飲食構成一直延續到現在。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相傳黃帝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長居姬水,又改姓姬。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製音律,創醫學等,是中華文明的先祖。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將軒轅黃帝列為帝王本紀之首。幾千年來,中國的漢族一直自稱為黃帝子孫,可見皇帝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之顯赫。

黃帝的傳說

相傳,一天晚上,軒轅黃帝的母親附寶看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鬥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子,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

《淮南子》中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幫助)後土(管土的神),執繩(法)而製四方”。由此可見,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

另據史料記載,黃帝曾發明一種車戰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車上;停戰休息時,將戰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隻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車叫“軒”,把兩輛戰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法的發明者,所以後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教民蒸穀為飯

原始社會後期,人口漸增,現成的食物原料漸少。黃帝率領臣民,刀耕火耨,發展原始農業,在黃河流域廣袤的土地上,開拓了一塊塊平疇綠田。黃帝倡導的“藝五種”,就是廣種黍、稷、菽、麥、稻五種穀物;他躬行的“撫萬民”,倡導關心民食。

黃帝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之一在飲食方麵。據西漢劉安《淮南子》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藝五種,撫萬民”,“黃帝作釜甑”;三國譙周的《古史考》載,“黃帝始蒸穀為飯,烹穀為粥”。在黃帝以前,先民雖有用火,但火是在灶坑燒的,烹飪受到製約。黃帝改灶坑為爐灶,並按蒸氣加熱的原理製造出最早的蒸鍋——陶甑。從此,蒸飯煮粥,“吃飯”的概念產生了。古籍《大戴禮記》上說“稷食菜羹”,是指主食稷食加菜湯組成的一餐飯。這是黃帝時“蒸穀為飯”給中華民族飲食結構帶來的新變化,這種飲食構成一直延續到現在。

製鹽、用鹽與烹調

據相關史料記載,黃帝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製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這是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說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已經懂得製鹽和用鹽來調味了。鹽的出現,又是人類飲食史上的一個飛躍。在此之前,有“烹”而無“調”。有鹽之後“烹調”這個概念才算完成。鹽不僅使食物更加的美味可口,而且更有益於人體的健康。因此,在黃帝時期中國飲食狀況已有了突出的改善。

黃帝之死傳說

據說黃帝活了110歲,死於荊山。《史記 封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關於黃帝之死,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有一天,黃帝正在巡視,忽然晴天一聲霹,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歇息吧。”黃帝不願離開自己的臣民,但自知天命難違,隻好戀戀不舍地騎上龍背,黃龍騰空而起。當黃龍飛越黃帝的故土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麵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但黃帝還是走了。人們把從黃帝身上拽下來的衣物、弓箭埋葬於黃帝生前曾經久居的橋山之,撮取黃土,起為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