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人們認識自然的水平有限,抵禦災難的能力較低,因此,往往把希望寄托於神靈,希望得到它們的保護。各種各樣的保護神也就應運而生,反映了民眾追求平安幸福和尋求某種心理安慰的願望。
在民間,保護神是一種在人們心裏更為重要的神靈,他們能夠驅鬼避邪。譬如,鍾馗、石敢當。此外,保護一方水土的土地和城隍等,同樣是民間重要的保護神。
家宅保護神——鍾馗和石敢當
舊時民間,人們喜歡在門上貼門神,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鍾馗是在民間影響最深的門神之一,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鍾馗的形象是豹頭虯髯,目如環,鼻如鉤,耳如鍾,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劍,左手捉鬼,怒目而視,一副威風凜凜,正氣凜然的模樣。
傳說,鍾馗原是陝西終南山人,才華出眾,曾赴長安參加武舉考試,但因為相貌醜陋沒有中舉,於是惱羞成怒撞死在殿階上。當朝皇帝唐高祖聽說後特別賜給紅官袍予以安葬。後玄宗皇帝患脾病,久治不愈。一天晚上唐玄宗睡著後,忽然夢見一小鬼偷竊宮中財物,並且沿著殿牆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隻見一位相貌魁偉的大丈夫跑上殿來,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問他是什麼人,他回答:“武舉不中進士鍾馗”。唐玄宗醒來後,第二天病就好了。於是請來畫匠吳道子將鍾馗的像畫了下來,所畫之像與玄宗夢中所見一模一樣,玄宗大悅,將之掛於宮門之上,作為門神。從此,鍾馗作為驅鬼捉鬼的門神流傳至今。
石敢當,又叫“泰山石敢當”,是中國民間的一種鎮邪物。石敢當是一塊石碑,上麵或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幾個字,一般立於家宅大門邊,或街衢巷口,或橋道要衝,以禁壓不祥之物,保佑人間平安吉祥。
“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史遊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唐代顏師古作注說,“敢當”是“所向無敵”的意思。他認為石敢當是一位所向無敵的勇士。
石敢當除了植於巷陌橋道之衝外,在民間蓋房時也有妙用。凡民間建宅蓋房,禁忌“門對門”、“門對弄”、“屋脊對門”,俗以為不祥,相衝相克。凡遇此種情況,民間便在對麵“惡向”處的牆上,嵌一小塊“石敢當”鎮宅石,或將此碑立於對衝處,或在門框上書“石敢當”字樣,即可驅逐鬼魅。
城市保護神——土地與城隍
土地,俗稱土地爺,是眾神中最不起眼、地位低微的小神,可卻是中國民間供奉最普遍的神祗之一。土地神起源於遠古時期人們對於土地的崇拜。古代農業社會,人們對土地極為敬重,因為有了土地就有了農業,有了衣食。土地甚至被看做是整個人類的保護神。
最初的土地神,隻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土堆,後來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土地神變得越來越人格化。最早出現的人格化的土地神是漢代的蔣子文,他被奉為三國時代鍾山的土地神。後來又有漢末文學家禰衡被奉為杭州瓜山的土地神,漢代大臣蕭何、曹參被奉為一些縣衙門的土地神,南宋愛國名將嶽飛被奉為臨安太學的土地神。
在古漢語中,城與隍有著不同的含義。城是指壘土而成的城牆,隍是指無水的護城河。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使用就代指城市。後來城隍一詞就成為城市保護神的專稱。
據史料記載,城隍的主要來源是“死人”——從已經去世的人中選拔城隍。有的時候通過在陰間的考試擇優錄用。如《聊齋誌異》第一篇就是《考城隍》。也有的時候是根據人生前的表現,直接由上界任命,比如說,會稽的城隍龐玉,桂林的城隍蘇緘,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北京城隍文天祥、楊椒山。民間將這些已故的英雄和正直的名臣奉為城隍神,祈望他們的英靈能像生前那樣保護百姓,伸張正義,除暴安良。
延伸閱讀
石敢當的來曆傳說
中國民間關於石敢當的來曆傳說,可謂五花八門。
五代勇士說:相傳五代時有一名大力士,名“石敢當”,因在戰爭中護主戰死,為了紀念地,所以設立石敢當。
泰山石說:泰山,自古以來始終是君王告成於天的封禪聖地。泰山被認為有保佑國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頭就被認為有保佑家庭的神靈。傳說漢朝時漢武帝登泰山,帶回四塊泰山石,置未央宮的四角以避邪。後來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當,又稱石將軍,後來還發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當。
泰山神說:相傳泰山有“主治生死,百鬼主帥也”之稱,而民間有一種傳說是,石敢當是泰山神的部下神將,以勇猛聞名。
泰山好漢說:相傳泰山腳下住著一名好漢,名叫石敢當,能夠除鬼捉妖,將他的名字刻於石上有降服鬼怪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