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民間,人們求子之心最為急切,因此,很多人對送子、護子之神更顯得虔誠謹慎。在中國人的傳說中,不管是送子觀音、泰山娘娘還是張仙神,都是人們求子心切願望的體現。
舊時,人們最關心的是傳宗接代和孩子健康成長,於是,產生了各種祈子、護子方式。最普通的方式是到送子觀音、泰山娘娘、張仙等送子護子之神麵前去敬拜叩求。
觀音菩薩送子
觀音菩薩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送子神。送子觀音廟在許多地方都有,“望子者鹹往求禱”,一般是求禱後,拿一隻繡鞋回家,俗信可立即生子。甚至一些漢民家中奉有觀音像,以隨時拜求。
觀音菩薩為佛國諸菩薩之首席,在婦女信徒的心目中,其聲望甚至超過了佛祖。《法華經》說:“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據說觀世音事無巨細,隻要求她,她無不過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送子。所以,觀世音又被稱為送子觀音。
人們通常把觀世音塑造成一伴美麗、端莊、大慈大悲的女神形象,有的懷抱一小孩,有的手持寶瓶和楊枝,意在履行其“送子”和“向人間拋灑甘露”的職責。婚後無子女的婦女要專門去拜觀音,以求早得貴子。
碧霞元君送子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在華北最受崇拜。“元君”是道教對女仙的尊稱。舊時,娘娘廟是我國數量最多的廟宇之一。
關於碧霞元君的來曆,民間有幾種傳說。
一說她的前身是玉女。據傳漢朝時,宮中一座殿內有金童玉女石像,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幾百年後,宋真宗到泰山封禪,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麵,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以其為聖帝之女,因而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一說為東嶽大帝的女兒,這種說法最為流行。傳說他們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經。泰卦》中表述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人們附會為婦女生子之意。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不僅在泰山有廟,在各地也建有許多“娘娘廟”,並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這種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登上泰山絕頂,許願還願,向其祈禱。
張仙護子
過去不少地方有張仙祠、張仙廟,供祀張仙爺。他是專門保護人間幼童的。據說張仙的前身,是花蕊夫人的愛夫——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宋太祖乾德三年,孟昶兵敗降宋,且七天後死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皇宮。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時時懷念前夫,就畫了一張孟昶挾弓射獵的畫像,奉祀在宮中。為避嫌,就對見到這畫像的人訛說:“這是送子之神,拜祀他會令人得子。”一天,趙匡胤見到此畫,問起來,花蕊夫人順口把上麵的說法告訴了他。再問她這位神仙的姓名時,她隨口捏造說:“叫張仙,我蜀中人皆奉祀他。”她的隨口一編卻不脛而走,很快傳到民間。婦女求子心切,紛紛掛起張仙——其實是孟昶的像來。
張仙的形象一般是:穿著一身華麗衣服,麵中敷粉,唇若塗朱,五綹長髯漂灑胸前。他左手張弓,右手持彈,作仰麵直射狀。右上角還畫有一隻天狗。此像常貼於煙囪旁,民間傳說,天狗會順煙囪鑽進屋內,嚇唬孩子,傳染天花。張仙爺守住了煙筒口,天狗就不敢進屋了。所以畫像兩旁常貼一副對聯:“打出天狗去,保護膝下兒。”橫批是“子孫繩繩”。
民間附會說,張仙所挾之“彈”,與“誕”同音,暗含“誕生”之意,故而張仙有護子而兼送子之功。
延伸閱讀
觀音送子的傳說
從前,有個道士,煉就一粒不死丹,須用一百顆小兒心做藥引。他盜來一百個男孩,關在暗房裏,準備剖膛取心做藥引。
這天夜裏,正巧觀音菩薩路過此地,忽聽眾多小兒的哭喊聲,急忙舒展慧眼一看,隻見一個道士正磨刀霍霍,百來個小兒哭成一團,而桌上放著一粒丹丸。觀音心裏明白了,悄悄彈走不死丹,將道士引出暗室後,趁機救走了小孩。
可是,觀音不知道小兒們家住哪裏,父母是誰,要怎麼把孩子送回去呢?她想起之前聽說的現任州官是個貪官,過四十,尚無子女。正想治治他,便悄悄地將一百個小兒安放在州府衙門。夫妻倆發現後又驚又喜,商議著留下兩三個,剩下的叫百姓們認領,十兩銀子一個。這樣又有了兒子,又有了銀子,於是州官命人連夜張貼布告。可第二天清晨,不僅布告改了,孩子也被一個青年女子領著許多男女全部認領走了。衙役帶話回來說:若要抓她,可上南海普陀。州官夫婦一聽,大吃一驚,知道是菩薩所為,驚嚇而死。
就這樣,觀音送子的故事漸漸在民間傳開。傳來傳去,把意思傳倒了,於是,沒有兒子的夫婦也雙雙去“求子”,求送子觀音給他們送個白白胖胖的獨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