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縮影,與此有關的一係列活動和禮儀體現了蒙古族的創造力。2006年,祭敖包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祭敖包的起源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它起源於氏族社會。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這片天地和山水的意義,因而是祖籍的一種表征。蒙古語中姓氏一詞,就是由敖包一詞演繹來的。內蒙烏審旗的哈德亨、艾古爾斤、赫賴德、察哈爾等以氏族為單位供奉的敖包,就是烏審旗的十三個氏族的名義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標誌,是旗徽的變形。
敖包的傳說
據說古時候,茫茫草原,遼闊無邊,天地相連,方向不好辨別,道路難以確認,邊界容易模糊,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標誌。最初的敖包是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誌者,壘石為誌,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
祭敖包習俗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習俗淵源已久,所祭祀的內容十分豐富。盛行於蒙古族的薩滿教崇拜藍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祭敖包就是祭祀這一至高無上的神靈,它就是“長生天”,蒙古人賦予它以極大的神力。《元史》卷72有關於祭天習俗的記載:“元興朔漠,代有拜天之禮。衣冠尚質,祭器尚純,帝後親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遠,報本反始,出於自然,而非強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觀念裏,天和地是渾然一體的,認為天賦予人以生命,地賦予人以形體,因此,他們尊稱天為“慈悲仁愛的父親”,尊稱大地為“樂善的母親”。祭敖包不是單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種神靈,是個綜合概念。
祭敖包主要形式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薩滿教隆重的祭祀之一,也是蒙古族最為隆重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動,每年的農曆5月12、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幹幡杆或樹枝,上掛各色經幡或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後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這裏祭拜,祈禱人畜興旺。
延伸閱讀
關於祭敖包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們過著遊牧
獵的生活。喪葬為天葬,屍體放在全是木製的“勒勒車”上漫無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駛,什麼時候屍體掉下來,就在什麼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們因為思念親人,每年都想到安葬親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裏去找安葬地點呢?於是,隨著對自然和動物的進一步了解。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安葬親人時,隨車帶著一峰駝羔,在安葬的地點將駝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將駝羔的母親或已二歲的駝羔帶上,沿著大致的方向和路線去尋找。如果發現母駝或駝羔在某一處不肯前行或悲鳴,那就是安葬親人的地點。這時,牧人要壘幾塊石頭或灑幾把土,來祭禮親人,求得親人的祝福。如此沿襲,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時,祭敖包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