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中國鎮宅文化——泰山石敢當(1 / 1)

泰山石敢當習俗曆經千年而不絕,主要是因為它與“中國人魂歸泰山”的信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與各地的住宅文化和習慣相結合,植根民間,並世代相傳。2006年,石敢當習俗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泰山石敢當,也稱石敢當,是中國民間一種鎮邪物,也是靈石崇拜的一種特殊形式。石敢當在中國建築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引王漁洋的話說:“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當’五字,雲能暮夜至人家醫病。北人謂醫士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石敢當不僅山東有,華北、東北、華東、華南等地也甚為流行,其影響甚至波及東南亞各國。

石敢當的傳說

傳說明清之際,凡在廣東徐聞縣衙坐大堂的知縣,都不出三個月便死在任上。到了清康熙初年,有個新知縣上任前恐重蹈覆轍,就請風水先生前往勘查,原來縣城內有一座寶塔的陰影正好落在縣太爺的公案上,曆任縣令都因承受不住它的壓力而死。風水先生認為寶塔再高也高不過五嶽,五嶽中泰山獨尊,隻有泰山的石頭才敢抵擋那陰影。於是知縣就派人請來一塊泰山石,鐫上“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立於縣衙的大堂前,方才上任。從此再也沒有發生過知縣暴死任上的事情。

石敢當的曆史

從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王告晟於天的封禪聖地,向來被古人視為與天相通的登仙之途。魏晉以後,泰山又被視為冥司之主、治鬼之府。唐宋間,泰山又被封為東嶽大帝,其廟祀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明清以來,民間以東嶽大帝為閻羅王的頂頭上司,主司陰府起訴、收押、判刑、牢獄等職。泰山既然是威名赫赫的東嶽大帝的道場,“石敢當”前麵加上“泰山”二字,自然更增添其神力,鎮鬼辟邪更加所向披靡了。

清光緒三十二年刊刻的《集說詮真》說:“今城廂第宅,或適當巷陌橋道之衝,必植一小石,上鐫‘石敢當’三字,或又繪虎頭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將軍’。”由此可見,石敢當前加“泰山”二字之俗至少在清代就已開始流行。

巨石鎮宅的原型

將石頭視為辟邪靈物特別是用巨石作為鎮宅之物,既與古老的巨石崇拜有關,也是以巫術中的投石擊鬼法為原型,這種巫術在秦簡《日書詰篇》裏就有記載。將石頭埋在地下或插在地上以鎮妖邪則是該法術的另一種形式,自秦漢以來一直流行。到唐朝,不知何人讀了《急就章》中的“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就突發靈感,把書中的“石敢當”之“石”同鎮石之石聯係起來,借用這個響亮的名字來稱呼鎮邪用的石人石碑,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於是愈傳愈廣,承用不衰。至於稱為“泰山石敢當”,意在強調這塊鎮石是來自五嶽之尊泰山上的神石,進一步增強它對鬼魅邪崇的威懾力量。

泰山石敢當習俗

泰山石敢當除植於巷陌橋道之要衝外,在民間蓋房時也有妙用。凡民間建宅蓋房,禁忌“門對門”、“門對弄”、“屋脊對門”,俗以此為不吉祥,相衝相克。所以凡遇到這種情況,民間便在麵對“惡向”處的牆上,嵌一小塊“泰山石敢當”鎮宅石,或將此石碑立在對衝處,或在門框上書寫“泰山石敢當”字樣,認為這樣可以驅逐鬼魅。

獨特價值

泰山“石敢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體現。千百年來,“石敢當”習俗文化在由泰山地區向國內外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造像,不但具有美學價值、藝術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延伸閱讀

石敢當的演繹

古代認為泰山石具有獨特的靈性和神力,因此泰山石敢當是一種靈石崇拜。傳說漢朝時漢武帝登泰山,帶回四塊泰山石,放置在未央宮的四角,以辟邪。泰山被認為有保佑國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頭就被認為有保佑家庭的神靈。後來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當,又稱石將軍,後來還發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