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精氣神學說:生命的搖籃(1 / 1)

精氣神學說是古代人們探索生命的起源,對生命之本的認識的理論。它影響了中醫學的各個領域。中醫的精氣神學說是中醫之魂,是人類生命科學的搖籃。

古人認為:“精氣”是萬物本根。後人將之與精氣所生之神合稱為精氣神學說。精氣神學說是中醫哲學思想中的精髓,是中醫學之魂。

有一次,黃帝詢問歧伯:“人如何長壽?”歧伯說:“人要沒有了精氣神就死了,善於養生就能長壽,而養生必須懂得人體內髒十官之功能及相互關係,方可長壽。”黃帝又問:“什麼是十官呢?都有什麼功能?”歧伯借用黃帝身邊的官職,形象地講述:“心髒就如同君主,主宰人體一切;肺腑似宰相,能朝百脈,調節氣機;肝髒似將軍,智勇雙全,殲敵除寇;膽似清官,勤政廉潔,明辨是非;脾胃似糧吏,負責營養供應;腎似疏通河道的水利吏,管全身水液運行;心包似內臣,表達心的意誌;小腸似禮官,將胃送來的東西,分別清濁,取其精華;大腸似傳送官,將糟粕排出體外;膀胱似一郡之官,司水聚蓄之職能。這些器官,須相互配合、協調,這樣人才能充滿活力,沒有病痛。”

歧伯的比喻從某種意義上說的就是精氣神對人體健康所起的作用。

精、氣、神三者,中醫稱為三寶,認為它們是可分不可離的。精可化氣,氣可化精,精氣生神,精氣養神,而神則統馭精與氣。任何一個的失調都會影響其它二者,隻有當三者和諧穩定時,人才能保持健康。

何謂精氣?

中醫的精氣學說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本源;氣處於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中;氣是天地萬物間的中介,它把天地萬物聯係在一起。精氣學說還認為天地的精氣化生為人。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把精氣當做人體的動力,精氣足,生命活動才能正常。

精指的是世界上所有氣當中的精華部分以及人體內一切有用的成分,包括無形而動之精氣,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和水穀之精等。

氣指的是宇宙中精氣部分和人體內有用的無形成份,凡有形之精與無形之氣都可以互相轉化,也就是說有形之精可散而為無形之氣,無形之氣又可聚積而成為有形之精,這就是所謂的“精氣互化”。

精氣生神

精氣充足,神才能旺,精氣虧損,則神衰。荀況在《荀子天論》中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這裏的“神”是指自然界種種運動變化及其內在規律。而中醫中的神,則是人體精氣的外在表現,是人體內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者。《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說明,神是人體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的主宰者,如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

中醫的精氣神學說非常重視神的作用。如《養生三要存神》中就強調指出:“聚精在於養神,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故神凝則氣聚,神散則氣消,若寶惜精氣不知存神,是茹其華而妄其根矣。”

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則僅存,亡則俱亡。

知識小百科

孫思邈存神煉氣法

存神煉氣法是分別“五時”(五個層次)以安神氣的修練功法。原載於孫思《攝養枕中方》。

其“五時”練法如下: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舍無常,忌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靜,心多散逸,難可製伏。攝之勤策,進道之始;第三時,心,動靜兼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得;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乃由攝心熟堅固準,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