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不僅體現一個人的操行、誌向,而且體現了一種意願或一種宏大高遠的進取精神。
名字可以寄托長輩的願望並能體現自己的個性,以長輩意願改名和張揚個性改名的情況如下:
以長輩意願改名
自古以來,人們便提倡“子繼父誌”、“子承父業”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兒女便成了父母長輩意誌和願望的延伸,前輩們沒有完成的事業和心願,便想在兒女的名字上體現,以此鼓勵他們繼續拚搏奮鬥。
父母長輩的意願因人而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時代和身世,不同的經曆和情感糾葛,都會產生不同的意願。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才,樟壽一名是他的祖父周福清在京所取。1898年他在南京水師學堂讀書時,一位當學堂監督的本家爺爺為他改名為周樹人,意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父母長輩的意願是多麼殷切而厚重,父母長輩的意願即便各自不同,但大多體現出健康積極向上的期望和心願,生活中人們的名字大多體現了父輩的期望和囑托,那些消極的對兒女有不良影響的名字是很不恰當的,如一些宣揚財利和名望的思想情感等,應盡量避開。
張揚個性改名法
改名不僅體現一個人的操行、誌向、而且體現了一種宏大高遠的進取精神。
如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原名壽康。他因家境貧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常遭一些人的白眼。徐壽康痛感世態炎涼,以“悲鴻”自況自名,立誌發憤求學,靠自己的才能立身於世,服務社會。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原名張英傑,藝名金豆子,但他自幼就仰慕藝名叫“小叫天”的譚鑫培,於是給自己改名,“我就叫小小叫天吧。”不料在座的人瞧不起他,在一旁冷笑說:“哼,你也配叫這名!敢與譚鑫培比!”他年少氣盛,兩人當麵就頂起嘴來。他想:我不僅可以繼承前輩的藝術,我還要自成一家,“蓋”過叫天,獨樹一幟。就這樣,他憑著個人的意誌,用上了“蓋叫天”這三個字。他在其後的藝術實踐中,果然創造出獨具風格的藝術派別——“蓋派”。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原名采,字若采,後改名人瑞,字聖歎,“聖歎”即“聖人”孔子之“歎”。據《論語。先進篇》記載,一次,孔子詢問學生各人的誌向。曾點回答說:暮春三月,陪同五六個成年人和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裏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一邊唱歌,一邊回家。這就是我的誌向。孔子聽了,大為滿意,喟然歎曰:我同意曾點的主張啊!金若采改字“聖歎”,就是將自己與孔子的得意門生曾點相提並論,堅信自己如果早生兩千年,也一定能得到孔聖人的讚歎。由此一端,即可見他恃才傲物的強烈個性。
有特色是對名字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上激烈的競爭狀態,也是對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人們的一種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延伸閱讀
威振朝綱的“許三本”
明朝六大京官之一許三本,原名許作
梅,新鄉縣西元豐人。他聰敏多學,直言敢
諫,彈劾不避權貴。
一天,他第一本奏了《水患疏》,接著,第二本又上奏了《遣民疏》,揭發兵部尚書王永吉、戶部侍郎龔鼎孳假報災情的罪惡。這時突然有人譏諷地說:“許大人,今天可無本再奏了吧?”許作梅回頭一看,竟是一位趨炎附勢、嗜欲成癖的太監。他大聲喝道:“我第三本不奏別人,單奏你奉君不洗塵,袍帽不端,絛帶直露!”(太監閹割之後,每次麵君必先更衣。)說罷,許作梅就牽衣挽袖將太監拖至殿上。皇上見他能威振朝綱,敕封許作梅事無巨細一天可奏三本。
從此,“許三本”的名字便代替了他的原名許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