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生產文化用品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了。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擁有適合、獨特的名稱是必要的。所以,應該從結合文化用品本身的內在條件和消費市場特點的外在條件出發為其命名。
文化用品,狹義上即筆、墨、紙、硯等文化用品的總稱,現代的釋義應該指辦公室內常用的一些現代文具。文化用品包括學習用品、辦公用品,既包括通常使用的筆墨紙硯,也包括一些如檔案盒、檔案袋、信封一類的收納用品,同時還包括一些高科技的機器產品,如碎紙機等。文化用品命名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其命名規則主要有下麵幾點:
依據文化事業的文化特點
文化事業,通常比較注重文化知識氛圍,因此,其命名要有一定的文學性和積極意義。中國的老字號文化用品品牌“成文厚”、“一得閣”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北京“一得閣”墨汁名稱來源於清代同治年間,一個進京趕考落孫山的秀才,深感研墨太費時間,耽誤答卷,就想製出一種“一藝足供天下用”的墨汁,直接用於書寫,既省時又省力,這便是“一得閣”墨汁名稱的來曆。
注重消費者的人群定位
文化用品主要麵對的是那些有知識、有教養的消費者,因此為其命名要考慮到這一類群體的心理感情和社會地位。如果命名一個三角尺,你絕不能用“大喜牌”,因為這與文化人是格格不入的。文化用品命名在滿足這類消費者喜好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層次、心理需求、性別等。
中國著名的鋼筆品牌“英雄”就充分體現了對人群的正確定位。它的名字符合新中國成立之初知識分子的遠大抱負和崇高理想。1958年,企業以其當時名聞遐邇的“實幹創新”的精神創製成了“英雄100型”這支暢銷幾十年的拳頭產品,也正是在這一趕超世界先進的過程中,激發了職工的榮譽感,形成了“虛心好學、實幹創新、不斷趕超、為國爭光的“英雄”精神。
依據文化用品的社會性命名
由於文化活動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文化事業也一般是由社會團體承辦的,所以為其命名要考慮到其社會知名度。文教用品一般多為文人使用,所以可以從文人的角度入手,也可從教育性的角度考慮。如,中國著名的鉛筆品牌“中華牌”鉛筆,其得名就出於創辦者想傳達出的愛國思想。1933年其創辦者留日歸國,滿懷實業救國的理想,發起集資籌建鉛筆廠。宣稱工廠的產品是“中國技師、中國原料、中國資本”製造的,同時將“中國人用中國鉛筆”八個字印在鉛筆上,以激發同胞的愛國熱情,促使中國人使用國產鉛筆。
當然,也可以用一些有特色的命名方法,如:雙魚鉛筆、施樂複印機係列、菲菲大皮頭、安文牌辦公用品、天湖牌膠水、晨光圓珠筆、白雪修正液等。
延伸閱讀
文化用品老字號——成文厚
1904年,一位姓劉的商人在山東濟南開辦了一家經營文化用品的店鋪,取名為“成文厚”,其最初經營筆硯、課本、農村讀物等文化,業務發展很快。20世紀30年代初,成文厚買賣愈做愈好,東北一些地區等相繼出現了成文厚分號。為了改變中國傳統的條子帳,40年代初,成文厚老板和帳房先生看到當時大部分企業使用的舊式流水賬(即條子帳)有很多弊端,結算起來十分不便,為此大傷腦筋。由此,他們改變舊式帳,建立科學的記賬方法,設計了一套以科學的複式記賬法為依據的借貸式新式帳簿,於1942年首次推出,很快得到了社會公認,使中國帳簿的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式帳簿全部采用日本富士紙,三色劃線,價格較高,但因其科學實用的特點受到顧客的歡迎,銷量大增。這時成文厚的買賣愈加興隆,資本也越來越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