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第二路向:中國文論的係統化(1 / 2)

傳統的中國批評家很少有係統地闡述他們的詩論,他們的理論見解大多散見於詩話、筆記、書簡、語錄,以及為總集或別集所寫的序跋之中,加之大部分批評家對自己所用的術語,未曾給予清楚的定義,因此,想用中文以外的語言討論這些詩論,首先就會遇到搜集的困難和翻譯的困難。解決前一個困難的辦法,尚可盡量利用批評資料彙編或批評史著作提供的資料線索。相比之下,解決後一個困難的難度更大,因為翻譯就是解釋和下定義。考慮到上述雙重的困難,劉若愚另辟蹊徑,提出關於詩的兩個問題來集中加以解決。第一個問題是詩是什麼,或者詩應該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是詩該怎麼寫?或者更明確地提問:寫詩時至關重要的是什麼?不論是靈感,或情感,或技巧,或其他別的,都在討論的範圍之內。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劉若愚在《中國詩學》中篇“中國的傳統詩觀”中,對古代中國各派批評家的詩學觀念加以梳理剔抉,他將中國傳統詩學的理論歸納成四種頗具代表性的詩學觀念,即“道學主義詩觀”(the didactic view),“個性主義詩觀”(the indi-vidualis t view),“技巧主義詩觀”(the technical view)和“妙悟主義詩觀”(the intuitionalist view)等,分別加以闡釋。

(一)道學主義詩觀

持道學主義詩觀的主要是正統的儒家學者,對於詩是什麼的問題,他們的回答是:詩是一種道德教訓。因為以德化人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所以詩的功用也包含著對社會和政治事件的“諷諫”。第一,詩被當作影響個人道德的一種手段。其次,詩應該反映人民對政府的感情並且暴露社會的弊病。第三,詩的風格應該是“雅正”的,庸俗的或過度的感情,反叛的思想,以及誇飾的語言都在屏棄之列。

對於應該怎樣寫詩的問題,道學主義詩家的主張是:第一,以《詩經》為榜樣,模仿古代的詩人;第二,注重格律,盡量與古代詩人一樣使用格律,模仿便有幾分相似;第三,指責對詩的感情造作和語言的過分雕琢;第四,評判詩歌以主題思想為首要標準,風格和藝術技巧被放在次要地位。

劉若愚所舉出的道學主義詩觀代表人物有孔子、《詩大序》作者、白居易、沈德潛等等。唐代韓愈和宋代理學家“文以載道”的觀點,也當列入此類。

(二)個性主義詩觀

持個性主義詩觀者認為:詩是個人情感的表現。劉若愚舉出兩位代表性的批評家,一位是金聖歎,一位是袁枚。金聖歎認為:“詩非異物,隻是人人心口舌尖所萬不獲已必欲說出之一句說話。”袁枚認為:“詩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諸身足矣。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劉若愚認為,二人對詩之觀念同中有異:其一,金聖歎認為詩是所有人共有的情感表現,袁枚則認為是詩人獨特個性的表現;其二,金聖歎把感情當作詩的一切,袁枚則強調詩的審美要素和感性要素。一個詩人之所以不同於另一個詩人,就在於構成其本性之一部分的特殊感性,在這點上,袁枚表現出超越金聖歎的識別力和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