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對遊俠的理性認識(1 / 3)

(一)“遊俠”釋義與英譯

“遊俠”一詞,劉若愚譯作“Knight-er rant”,這個單詞的前半部分即為英文的“騎士”,後半部分是“遊動不定”的意思。劉若愚在《序》裏解釋說:“這個詞漢字寫成‘遊俠’或‘俠’。‘遊’的意思是‘遊蕩’,‘俠’和動詞‘挾’是同源的,意為‘強迫’或‘挾持’。‘遊俠’是指闖蕩江湖、打抱不平的一類人。我稱他們為‘K night-errant’,並不意味著他們與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完全相同;他們究竟如何以及與西方騎士有何異同正是我想清楚說明的部分內容。同時,我要讀者接受‘Knight-errant’這個詞不僅是為了方便而已,更為了逐字地充分地接近原意。在我看來,這是迄今幾個可能的翻譯中最不易引起誤解的一個。”劉若愚比較了其他幾種譯法,如“Cavalier”(高雅騎士)、“Adven-ture”(冒險者)、“Soldier of Fortune”(撞大運的戰士)和“Un-derworld Stalwarts”(下層社會的頑人)等等。第一種譯法在英文中除了“騎士”之外,尚有“優雅的、高貴的”的含義,劉若愚認為,這種譯法太高雅,不適合用於中國之俠。而其他幾種譯法似乎帶著唯利是圖的動機,而中國之俠是不圖謀錢財的。

劉若愚談到翻譯的難處:譯文畢竟隻是盡量相似而已,即使是一些常用詞,如“gentleman”或“beautiful”,其英文含義也與對應的漢語詞所表達的意義有不小的差異,但仍然隻能這樣翻譯。所以,當翻譯成“Knight-errant”或“Chivalrous”時,應當理解為中國人所謂的“遊俠”或“俠義”。

根據劉若愚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翻譯其實奉行“約定俗成”的原則,當中、英對應的詞語被翻譯界普遍接受以後,人們便隻是注重二者之間的對應意義,而不再過多地顧及雙方各自的原始意義。由於劉若愚的說明合情合理,所以在他之後,用“Knight-errant”來翻譯中國的“遊俠”或“俠”,便被學術界普遍接受了。比如用“T he Lady of K night-errant”來翻譯《聊齋誌異》中的“俠女”便是顯例。

近年,王學泰發表《“俠”的本義不在“武”》一文,認為雖然後世“俠”多與“武”密切相關,但其原始意義卻不在於“武”。甲骨文、金文沒有俠,《說文》段注雲“經傳多假‘俠’為‘夾’”。實際上最初的“俠”就是“夾”。金文中的“夾”像一個大人有兩個小人夾輔、追隨。這是“俠”的原本意義。所謂俠也就是廣交遊的人物,與武並沒有必然的聯係。王氏的解釋,對於理解“俠”的本義雖然可備一說,但是,劉若愚釋“俠”為“挾”亦是有根據的,如《漢書·季布傳》:“季布,楚人也,為任俠有名。”顏師古注:“任謂任使其氣力,俠之言挾也,以權力俠輔人也。”顏注正是劉氏所本。可見,“夾”為“俠”之本義,“挾”為“俠”之引申義,二者聯係緊密,並無矛盾。

(二)遊俠出現的社會背景

劉若愚認為,遊俠出現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前221年)。當時在政治上,周王朝對諸侯的控製已經名存實亡,諸侯各自擁兵稱王,形成齊、楚、韓、燕、趙、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麵。在社會上,舊貴族世家趨於衰敗,許多窮困潦倒的士人也同原先由貴族雇傭的藝人一樣流落民間,東奔西走,為封建主效勞。正如《漢書·藝文誌序》所說:“春秋之後,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在學術上,此時卻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麵。諸如儒、道、墨、法各派思想紛紛出現,各自開出一套救治社會混亂的藥方。大致說來,儒家主張恢複西周王朝的禮治,提倡禮樂製度;道家推崇自然,提倡無為而治;墨家宣揚非戰和兼愛;法家強調法治,主張用嚴刑峻法來製止犯罪。而遊俠則與上述諸家的主張不同,他們直接將正義付諸行動,不管合法與否,隻要認為有必要,就敢於大膽地動用武力去糾正錯誤和打富濟貧。他們的動機往往是利他的,並且為了維護正義和公平而不惜犧牲生命。中國的遊俠從此誕生。

(三)遊俠的社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