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中國之俠》內容概述(1 / 1)

《中國之俠》全書分成五章:

第一章為《遊俠的曆史》。該章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遊俠總論”,第二部分為“史書中的遊俠”。

在“遊俠總論”部分,劉若愚討論了中國古代遊俠的出現,遊俠的社會來源,遊俠的信念,遊俠與儒、道、墨、法各家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比較等重要問題,為理解和闡述遊俠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在“史書中的遊俠”部分,劉若愚利用中國古代正史和野史的豐富材料,按照曆史順序,描述了戰國、西漢、東漢、晉朝、隋朝、五代、宋朝、元朝、明朝各個曆史時期遊俠的代表人物,並敘述了遊俠在清朝的凋零衰微和改頭換麵。

第二章為《詩歌中的遊俠》。包括曆代詩人“直接描寫遊俠的詩”和“詠歎曆史上遊俠的詩”兩大部分,展現出詩歌中的遊俠形象。

第三章為《小說中的遊俠》。包括“文言俠客小說”、“通俗唱詞與說話”、“長篇小說”和“晚期俠客小說”等部分。尤其在“晚期俠客小說”中,劉若愚敘述了“俠義公案小說”、“俠義愛情小說”、“飛仙劍俠小說”、“技擊小說”等各種類型,展示了新派武俠小說之前俠義小說的主要類型和曆史。

第四章為《戲劇中的遊俠》。在此章中,劉若愚先簡略介紹中國戲劇的主要流派,然後敘述“南戲中的遊俠”、“北戲中的遊俠”、“傳奇中的遊俠”和“京劇中的遊俠”,表現出舞台上的遊俠精神。

第五章為《中西之俠的比較》。中國有遊俠,西方有騎士。作者比較了二者的相同和相異之點。既是前無古人的創新之論,又充分顯示了作者在比較文學方麵深厚的功底。

劉若愚寫作本書的目的,是想對公元前4世紀至近代出現在中國曆史和文學上的遊俠現象作綜合的研究。他在探索性的研究中,既能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史結合的研究方法,特別注重觀察曆史事實如何演變為文學現象,又能表現出現代比較文學批評精神,讓中華文明鮮為世知的一個側麵清晰地展現在西方讀者麵前。

在具體闡述中,劉若愚采用了理論分析與作品舉例相結合的方法,他舉出大量有關遊俠的作品,進行準確流暢的翻譯,加以扼要的點評,力圖讓有關作品自己說話,讓西方讀者通過閱讀盡可能接近原作的材料來形成自己的印象,並得出自己的結論。他在翻譯和複述中國文學作品時,本著忠實原著的原則,決不塗上“現代”色彩來引發讀者的興趣,也不改變那些會刺痛西方人感情的一些細節來迎合他們的口味。正因為堅持這樣的原則和方法,使本書成為研究中國俠客文化的一部奠基性的重要著作。

本文的評述以第一章和第五章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