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劉若愚撰寫《中國之俠》的初衷(1 / 1)

劉若愚在20世紀60年代寫作此書時,並未預見到中國80年代以後將興起“武俠小說熱”。他當時更多的考慮是如何從思想發展史的角度,向西方讀者展示中華傳統文明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側麵。因為他意識到西方某些人錯誤地認為,因循守舊的中國古代社會是鐵板一塊,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旗幟下,人們都依照刻板的儒家禮教行事,由此形成中國古代社會的所謂“超穩定結構”。

但是,正如法國學者凱萊·戴·蒙泰涅(Montaigne Michel Eyquem De)所說:“中國的曆史告訴我們,世界該是多麼遼闊而變化無窮,無論是我們的前人,還是我們自己都沒有徹底了解它。”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漢學界逐漸認識到中國傳統文明並非儒家一枝獨秀,中國古代思想史其實呈現著多元並進的豐富色彩。在這種認識指導下,不少學者開始從事中國傳統主流思想之外的研究。比如牟複禮(F。W。Mote)寫出了關於儒家中隱士的論文;戴維·尼維森(David Nivison)教授發表了《傳統的反抗與反抗的傳統》的論文;劉若愚教授則抓住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遊俠,展開開拓性的全麵的研究。

劉若愚在1961年1月在香港的一次演講中,首次發表英文論文《中國文學中的遊俠》,刊載於《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1961年第1號)。其後於1963年3月,在美國費城舉行的亞洲研究學會第十五屆年會上,他宣讀了論文《古代中國遊俠的愛憎觀》。直到1967年,他完成《中國之俠》的寫作,並由英國的(Routledge&Kegan Paul)公司與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前此論文中的主要觀點和材料已經充實在該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