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得以快速寫成,有諸多感受可與學術界朋友分享:
首先,得力於劉若愚學術研究品格和思想的啟迪和激發。劉若愚一生以每兩三年一部專著的速度從事研究和寫作,他不斷超越自己,為自己定下新的探索目標,在國際政治文化的風雲變幻中,堅定不移地開拓出一條融合中西詩學之路。張隆溪教授在為《語言·悖論·詩學》寫的書評中指出:“如果說在更早的作品中,劉若愚超越了其他用英語寫關於中國文學理論的著作的人,那麼公正地說,他在這最後一本書中超越了自己。”劉若愚所走的學術道路不是沒有爭議的,他頂住來自四麵八方的壓力或責難,認準目標,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他的奮鬥精神令人感佩,應該得到我們的敬重;他所指引的融合中西詩學之路,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
其次,從事比較文學的學習和研究,從海外漢學入手,恐怕是一條值得提倡的學術門徑。劉若愚認為,“任何一位用英文撰寫有關中國文學著作的人,離開比較文學就無路可走。”海外漢學家置身於跨語種的學術環境中,他們比本土研究者更早更敏感地觸及到語際批評和比較文學麵臨的問題,他們的學術經驗,他們的解決方案,對本土學者往往很有啟發。我在閱讀劉若愚著作時常常發現他所指出的英美學術界的一些學術偏向和弊端,往往十年或二十年之後,在中國學術界重演甚至更甚。如果早一點了解他的警示,也許我們會少走一些彎路。
第三,需要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提供的學者間溝通,以及搜尋資料、解決難題的便利。“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在過去也許隻是一個美好的理想,在今天則毋庸置疑地變成了現實。利用電子郵件,我在約二十天的時間裏就從世界各地得到學術界朋友的幫助,征集到如此豐富的劉若愚資料,這在過去的時代是不可想像的。國際互聯網上無奇不有,一個字典上查不到的英文單詞,一個尚不了解的學者,一個命題的解釋,總之隻要有問題就上網尋找,總能有所收獲,甚至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些應該拜謝“E時代”的恩賜。
第四,一位高校教師有責任引導研究生進入學術研究前沿陣地,最好的辦法是讓同學進入自己最新的研究領域,與同學分享研究的困難、進展和點滴心得。這本書的撰寫工程留下了三部譯著和大約五十篇論文譯稿的副產品,雖然同學們都願意“先生有事,弟子服其勞”,但那是我與同學們合作的成果,待仔細修訂達到出版和發表的水平後,我會署上那些同學的名字發表,把他們引進學術界。也許我會與他們以及其他學者繼續合作,以劉若愚為基點,擴大研究範圍,在今後若幹年內編出一部“海外漢學家叢書”。“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一代的學者肯定將以優異的學術表現令世人刮目相看。
劉若愚曾有一首詩談到他懷念故國的心情:
未老誰能盡忘情,天涯夢裏憶燕京;
門前幸有東流水,在澗出山總是清。
我在此續貂一首,以作本書本文的結束語:
海外遊龍掉尾行,彩虹飛架跨神京;
天生八部豐碑在,心雨紛紛別樣清。
詹杭倫
2005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