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生活中的肖豬文化(1 / 2)

在人們平凡的生活當中,尤其是祭祀、婚慶等重大的活動時,總少不了豬的參與。這既反映了豬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生肖豬文化能夠至今活躍於民間的重要原因。

豬在人們觀念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傳統文化中,“六畜”、“三牲”、“太牢”、“少牢”等場合總少不了“豬”的身影。豬,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動物,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流行文化中的一種。

與豬有關的祭祀

豬是祭祀活動中最早用於祭祀的祭品。漢族往往把作為年節祭品的豬稱為“歲豬”或“年豬”。漢族風俗,凡重大祭祀活動,祭品必用豬,並以用豬頭為重,俗稱“豬頭三牲”。

過去在四川、重慶一帶偏遠地區,漢族民間有一種“打母豬鬼”的驅邪活動。凡家中有病災不幸之事,家中長者便設香案,以打母豬鬼來祭,向神靈許願,求得驅邪。祭時,要選黃道吉日,殺老母豬,蹄、肝、腸、肺等放在一個筐裏,擺在堂屋中間,主持人燃香祝拜,民間認為隻要如此,即可“殺死一母豬鬼,驅除一個邪”。彝族“以豬淨宅”的習俗與此俗用意略通。

滿族跳神的主要祭品也是豬肉。滿人有病必跳神,也有無病而跳神者,富貴之家或月一跳,或季一跳,至年底則沒有不跳者,從中可見跳神民俗之盛。祭祀時立竿於牆院南隅,置鬥其上,把豬肉放入鬥中,等待烏鴉來吃食,這叫神享。跳神時女巫腰係銅鈴,搖之作聲,雙手擊鼓,口中念念有詞。跳完將豬肉拿回家中吃掉,大家必須把肉吃完,否則會被視作不吉祥。滿族跳神的實質是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以保平安。滿族人民在向一些神靈祈福求財也離不開豬。六月二十三為馬王誕日,農戶們在寺廟中以豬肉為祭品,謂得到馬王歡心則有利於六畜興旺。

湖北鬆滋一帶有“豬頭祭”祈求果樹豐收的習俗。每年臘月三十吃團圓飯之前,鬆滋人要虔誠地祭拜桃樹、梨樹、杏樹等。他們會把隆重的豬頭獻給果樹,希望它們好好生長,多多造福於人。貴州仡佬族也有類似的“拜樹節”,時間為正月十四。當天各家各戶都準備純米酒、肥豬肉、糯米飯、紅紙、鞭炮等禮品,由近到遠進行“拜樹”,以感謝果樹的賜予並且希望更豐厚的賜予。

與豬有關的婚俗

陝西一帶有送豬蹄的婚俗。結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豬肉、一對豬蹄給女方,稱為“禮吊”,女方將“禮吊”留下後,還要將豬前蹄退回。婚後第二天,夫妻要帶雙份掛麵及豬後蹄回娘家,娘家會將掛麵留下,而豬後蹄退回,俗稱“蹄蹄來,蹄蹄去”,表示今後往來密切。東北等地的漢族、滿族在結婚前男方送女方“離娘肉”的風俗也與此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