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別生離各泫然,吞聲惻惻已經年。
帆開南浦春剛去,舟到西泠月正圓。
當日祖筵如夢裏,即今展翰又天邊。
傷心一樹梅花發,更有誰移植墓田?
——《檢邵叔宀先生遺劄》
水明樓下漲紋平,柳外遙山抹黛輕。
二月江南好風景,故人此日共清明。
征鴻歸盡書難寄,燕子來時雨易成。
尋遍艤舟亭畔路,送君行處草初生。
——《清明步城東有懷邵二仲遊》
三年誰與共心喪,舊物摩挲淚幾行。
夜冷有風開絳幄,水深無夢到塵梁。
殘煤半落加餐字,細楷曾傳養病方。
料得夜台聞歎息,此時憶我定彷徨。
——《寒夜檢邵叔宀師遺筆》
這些悼亡詩,所追憶的並非別人,而是對仲則一生影響至深的恩師——邵齊燾,若論仲則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大約除了洪亮吉,就是邵齊燾了。洪稚存待仲則如蘇轍待蘇軾,手足情深,是無論患難顯達都不離不棄的生死之交;而邵齊燾待仲則,情如父子,悉心嗬護,傾囊相授。
乾隆三十二年,仲則和稚存入常州龍城書院學習,拜入邵齊燾門下。前文提到黃仲則過富春江畔嚴子陵釣台時,有感高士風儀,其實他的恩師邵齊燾正是一位深具風儀的高士。
龍城書院是明代隆慶年間所建,是常州八邑子弟的讀書之所。潘恂任常州知府後,對書院重新進行了整頓,提供了經費,修訂了製度,對學生擇優汰劣,嚴格管理,抓學習,抓考試,還通過各種關係請來好老師,邵齊燾就是其中之一。
邵齊燾,字荀慈,號叔宀。乾隆七年進士,辭官之後任常州龍城書院主講。據說邵先生自幼聰穎過人,讀書通曉精義。他中了進士之後,“闈墨不脛而走,士子們熟讀成誦”。闈墨,指明朝以來,鄉試、會試後,主考挑選應試文章編刻成書,明稱“小錄”,清稱“闈墨”,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好到可以成為天下士子的範文。
此外,邵齊燾擅寫駢體文,曾在乾隆下江南的時候獻《東巡頌》,時人謂之“班揚之亞”。
據《清史列傳》記載,邵先生書法、文學都有很高造詣:“章草入晉人室。善為駢體文,意欲矯陳維崧、吳綺、章藻功三家之失,故所作以氣格排奡、色澤斑駁為宗。秀水鄭虎文曰:‘今古駢散體殊,詭製道通為一,本朝惟齊燾一人而已。’……有《玉芝堂詩文集》九卷。同時為駢體文者,有武進劉星煒,錢塘袁枚、吳錫麒,陽湖洪亮吉、孫星衍,曲阜孔廣森,南城曾燠,其後全椒吳鼒合選為《八家四六》(按:全稱《國朝八家四六文鈔》)”
鄭虎文之言意為:“駢文與散文,從來體製不同,能打通二者的,清代隻有邵先生一人。”
至於他的詩,可謂詩如其人。徐世昌《晚晴簃詩彙》引詩話作了這樣評價:“叔宀……詩衝淡閑適,如瘦竹幽花,翛然相對。”汪佑南《山涇草堂詩話》亦以“清雅絕俗”許之。——有才如此已屬難得,更為難得的是邵先生性情曠達恬淡,剛到不惑之年就辭官歸隱。據仲則的《自敘》記載,邵先生不喜官場,選擇到書院講學,傳業授道。洪、黃二人遇到邵齊燾的那一年,師徒一起春遊宜興銅官山。師生之間,亦師亦友,感情十分融洽。
有心向學之人,遇到良師殊為不易,良師遇到根器好的弟子,同樣難得。遇到仲則、亮吉之後,邵先生深感欣慰,讚為“常州二俊”。古人講求因材施教,邵先生深解其意,根據弟子的根器興趣不同,駢體文方麵,由洪亮吉承其衣缽。他對仲則的詩歌才華頗多讚賞和栽培。
他非常愛重這兩位天賦過人的少年,同時亦感知到仲則的恃才傲物和受家世、身體所限的自卑與自憐,所以在多愁多病善感的仲則身上,邵先生傾注了更多的關注。
左輔(仲則友人)《黃縣丞狀》載:“常熟邵先生齊燾主書院,讀其所著,歎為奇才,屢誇於眾,眾忌之,而無以毀也。”
仲則的性格,雖然沒有恃才傲物到世人皆欲殺的程度,卻也落落難群,相當招人嫉恨,生前死後受人非議者不在少數。可見,邵先生對仲則的器重和激勵也是頂著相當大的壓力。
作為業師的他,曾寫了一首勸學詩贈予黃仲則,雖言勸學,其實沒有一點道學之氣。他不說教,更多是勸慰仲則寬懷自適,舐犢情深,關愛之心溢於言表,從中亦可讀出邵先生的人生態度。
“生身一為士,千載悲不遇。所藉觀詩書,聊以永其趣。群經富奇辭,曆史貫時務。九流及百家,一一精理寓。遍窺而盡知,十年等閑度。文采既已成,窮通我無預。大爐鑄群材,往往有錯迕。曠覽古今事,萬變皆備具。而我生其間,細比螻蟻數。得失亦區區,何事成忿怒。家貧士之常,學貧古所慮。願子養屙暇,時複禦緗素。博聞既可尚,平心亦有助。努力年少時,白日不留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