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禮器與禮服(3 / 3)

冕是最尊貴的一種禮冠,黑色。周代時,它是天子、諸侯、大夫祭祀時所戴的冠。冕的頂部有一長方形木板,稱為“綖”或“延”,延的前後皆懸掛有以彩線穿組的若幹串珠玉,稱為“旒”。旒數各有等差,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

除冕之外,又有弁。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皮弁等。爵弁是無旒之冕,亦為黑色;皮弁是用白鹿皮縫製的,尖頂。

用於祭祀的禮服稱冕服,與冕相配。與弁相配的稱弁服,主要是朝服。

周天子的冕服是玄衣纁裳,用十二章紋。玄衣是用黑色材料製成的上衣,纁裳是用紅色材料製成的圍裙。衣裳上繪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十二種紋飾,稱為章服。在最隆重的祭祀場合,如祭天、祭五帝時必著冕(十二旒)服(十二章紋)。其他場合,則視禮節輕重而定。享先公,行饗、射之禮,為鷩冕,即冕為九旒,服為七章;祀四望山川,為毳冕,七旒五章;祭社稷,為希冕,五旒三章,祭四方百物,周天子冕服圖為玄冕,三旒一章,一章即為黻紋。諸侯卿大夫與天子一起祭祀時,其旒數與章紋依次遞減。這便是周代禮服製度的主要內容。

周代的這套冕服製度,作為祭祀用的禮服,一直沿用到明代,隻是冕旒和十二章紋成為皇帝獨享之物,而群官無與,官員隻能用無旒之冠以及十二章紋中的部分紋樣。

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周代的冠服製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東漢明帝時,根據儒經記載,以周製為基礎,製定頒行了一套冠服製度。

漢代的冠名目甚多,主要有:

冕冠,是皇帝與貴族官僚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其製,冕冠上有冕延,前圓後方,外塗黑色,內用紅綠二色。皇帝之冕十二旒,珠用白玉,三公諸侯為七旒青玉,卿大夫五旒黑玉。

進賢冠,原為古之緇布冠,漢代文官所戴。其製前高後低,作傾斜向前形,冠前有梁,冠上梁數的多少,區別各人官階的高低,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二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等為一梁。

武弁大冠為武官所戴,亦呈前高後低形,冠上加雙鶡尾,象征其勇猛好鬥。

普通庶民不得戴冠,隻能以幘覆頭。幘,就是包發用的巾。庶人之幘隻能用黑色或青色,故秦稱百姓為“黔(黑色)首”,漢稱仆隸為“蒼頭”,都是由幘之色而得名的。幘有壓發定冠的作用,官宦之人著冠前,往往也先加幘,襯於冠下,由此,幘又成為貴賤通用的首服。冠幘相配有定製,不可隨便亂用。文官著進賢冠,內襯介幘,介幘即幘形為屋狀頂;武官著武弁大冠,襯平頂幘,其幘上為平頂。

漢代官員多著深衣,上衣下裳連為一體,衣長及地。其形製有曲裾和直裾兩種。曲裾即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直裾又稱“襜褕”,是後來交領袍的前身。衣服的顏色,上自皇帝,下至官員,皆為黑色。衣服形色的一致性,使官員的等級難以區分,雖有進賢冠以梁數多少判定高下之製,但梁數隻有三梁,涵蓋的級別太多,難以加以細致的區分,因此又有佩綬製度。綬本是係在官印上的絛帶,漢代官員將官印放在腰間的囊裏,綬帶垂在外麵。綬帶的顏色及其漢代官服經縷疏密,漢代加以嚴格的區別,使之成了官階在服裝上的標誌。就顏色而言,有紫、青、黑等諸色,其地位高低,一目即可了然。故漢人常有“金印紫綬”之說,指的就是三公等高官。

懷金紆紫的漢官威儀,到隋唐時為“品色衣”所取代。“品色衣”起源於北周,即據官品高低而穿著不同顏色的服裝。這一製度建立後,亦一直沿用至明代。

唐代品官的服色,三品以上著紫,四品五品著緋,六品七品著綠,八品九品著青。皇帝的服色為黃,自此後黃色為皇帝所獨占。庶人著白,故有“白衣士子”之說。

唐代又有佩魚符之製。官員進出宮門,必以隨身佩掛的魚符來證明身份。盛魚符者稱為魚袋,三品以上官魚袋裝飾以金,四、五品魚袋飾以銀,其下官員則無魚符之賜。這樣,魚袋也成了表明官員等級的一大標誌。

唐代官員的首服為襆頭。襆頭由係發之巾演變而來。裹襆頭時以兩個巾角向前係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係一結,巾角自然垂下,稱為“軟腳襆頭”。後在軟腳中加銅、鐵絲,將之撐起,就成了“硬腳襆頭”。宋沿唐製,但襆頭已非隨時係戴的頭巾,而將之內襯木骨,外籠漆紗,做成了可隨意脫戴的帽子,稱“襆頭帽子”。宋代的襆頭,皇帝、官僚和小吏仆役皆可戴用,隻是前者是“展腳襆頭”,即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後者戴的是無腳襆頭。

明代官員頭戴由襆頭演變來的烏紗帽,腰係玉帶,身著寬大袍服。袍服依其品級,其色各有等差:一至四品,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到九品,綠袍。袍上胸和背部還綴有不同圖案的補子:文官補子繡禽,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皇帝則著龍袍,上繡龍紋、翟紋及十二章紋。以補服區分官品的辦法,是明代的創造,並為清代繼承。

明代祭祀禮服在斟酌古製的基礎上於洪武年間確定,冕服、梁冠等製依然沿用。但清代統治者為強化自己對漢族人民的統治,在冠服製度上大做文章,不僅要剃發為辮,而且大規模地改冠易服,廢棄了漢族傳統的服飾,也包括周漢以來的冕服製度,而行用具有滿族特點的服飾,這就使得清代的冠服製度與以前迥然有別。

清代的禮帽分為冬天戴的暖帽和夏天戴的涼帽兩種。暖帽為圓形,周圍有簷,帽料按各地氣候冷暖,分為皮、呢、緞、布幾種。涼帽無簷,其形狀如圓錐,帽料用藤、竹、蔑、麥秸等,外裹綾羅。帽子上綴紅纓頂珠,頂珠隨品級不同,其顏色和質料皆有差異。一品官的頂子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硨磲(海中一軟體動物殼),七品素金頂,八品陰文鏤花金頂,九品陽文鏤花金頂。帽飾除頂子外,又有花翎。花翎是孔雀翎毛製成的,翎上的眼狀圓花紋稱為眼,花翎以眼多為貴。一般五品以上官戴單眼花翎,蒙特恩的大臣可戴雙眼花翎,親王、貝勒等宗室可戴三眼花翎。六品以下官戴藍翎,藍翎是用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製成的,無眼。各級官員須嚴格按照其品級佩戴頂子花翎,嚴禁僭越。頂戴花翎意味著相應的權力和地位,一旦摘去頂戴花翎,實際上就是被革職了。

清代皇帝的袞服為石青色,上繡四團五爪金龍,章紋為日、月、萬壽篆文,間以五色雲。朝服色為明黃,披領及袖為石青,但祀天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夕月用月白色。朝服前後上下皆繡龍紋,並列十二章紋,間以五色雲。龍袍色如朝服,上繡九龍,是平時常穿之服。

清代官員的主要禮服是袍褂。長袍開叉,袖口裝有箭袖,形似馬蹄,故又稱“馬蹄袖”。袍服中以蟒袍最為貴重,蟒袍外罩外褂。外褂中以黃馬褂最貴,非皇帝特賜不得服。外褂前後開叉,胸背皆綴有方形補子,補子上依品級織繡不同的禽獸圖案,文官鳥形,武官獸形,其形製基本沿用明製,但亦小有變動,文官八品改為鵪鶉,九品改為練雀,武官一品改為麒麟,三品改為豹,四品改為虎,七品改為犀牛。另外,清代上自皇帝,下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及內廷官員,皆佩有朝珠,作為禮服的頸飾。

清代服飾製度上的規定十分繁苛,區別亦極為精細,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等級製度到清代已發展到了一個極其完善的地步。

古代社會的冠服,代表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因而對於極重等級名分的士大夫們而言,確是一種珍逾性命的名器,是值得拚著老命去加以爭取和維護的。唐武則天年間,南海進貢來一件集翠裘,是用翠鳥的羽毛加工製成的,名貴異常。武則天將之賜給了自己最寵愛的麵首張昌宗。一天,名臣狄仁傑入宮奏事,正好碰上披著集翠裘的張昌宗正陪著武則天玩雙陸。武則天一時性起,便命狄仁傑與張昌宗對賭。狄仁傑提議說:“賭須有彩頭,請以集翠裘與臣的粗綢紫袍為賭注”。武則天聽了大笑,說:“此裘價逾千金,你那頂舊袍子怎麼可以相抵呢?”狄仁傑正色說道:“臣的紫袍是朝覲之服,其價值無法計算,那頂毛裘隻不過是嬖幸之人因寵所得,哪裏可與臣的紫袍相提並論。這局賭注,臣還大大的不合算呢!”結果三局下來,心虛膽怯的張昌宗連連告負,連戰連捷的狄仁傑毫不客氣,馬上上前剝下了張昌宗的毛裘。一出宮門,狄仁傑就隨手把這名貴的毛裘扔給了家奴,揚長而去。

由這個故事可見,再怎麼名貴的服飾,在正統的封建士大夫眼中,也是一文不名的,而代表著等級和特權的官服,即使製造得再粗糙,也會變成人人爭欲得之的無價之寶。這正是古人製禮作樂、分等定級的本質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