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的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飯,如後世的大飯碗。它亦出現於原始社會時期,進入商周亦成禮器。目前已知最大的銅簋,是於1978年在陝西扶風出土的周厲王麩簋,其重量達六十公斤,說明它並非實用器物,而純粹是一件禮器。
周厲王麩簋
敦敦的形狀大口圓腹,二環耳,三短足。敦蓋與敦身對稱,蓋上有三環,合蓋則成球形,故俗稱“西瓜鼎”。
敦由簋演變而來,其用途與簋相同,為盛食器。春秋以後,敦取代了簋的地位,戰國時十分盛行。
簠簠長方形,侈口,分為蓋、身兩部。兩部分的大小、形狀乃至紋飾都相同,故分開則成兩器。器底和蓋頂均為平頂,其四角有矩形短足,四麵為斜坡至口,口沿鑄小獸或子母口,使蓋、身吻合。
簠的用途亦與簋同,都是盛食祭神之器。它出現並盛行於西周,終於戰國。
斂口雙耳,鼓腹圈足。有蓋,蓋與器身皆呈長方形,而圓其四角,蓋上捉手與器足同,但其形較小。
是簋、簠結合的產物,其功能和用途亦同於上述二器。出現時間較晚,西周中期時方見其器,它存在時間也相對較短,春秋以後已從禮器中消失。
銅豆豆豆呈半圓形,其器上方為圓盤或碗形盤,下有高圈足或高柄圈足,側有兩環。豆或有蓋,蓋亦為半圓形,器蓋相合,則整體呈扁圓形。
豆的用途,本為盛放黍稷之類,西周後改盛菹醢,即酸菜與肉醬。豆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目前所見最早的銅豆,是出土於山西保德的商代晚期製品。春秋戰國時期,豆作為禮器十分流行,是當時的常用禮器。
(三)酒器
古人祭祀必以酒,故而各類酒器也成了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麵按盛酒、溫酒、調酒、飲酒的程序,分別介紹各種酒器。
用於盛酒的器皿主要有尊、壺、罍、方彝、卣、觥等。
四羊尊尊尊的一般形狀為侈口,高頸,鼓腹或筒腹,圈足,但曆代尊的形製極不一致,有的侈口筒狀,有的短頸垂腹,有的圓口方體,有的以鳥獸為形,還有的整體呈方形,如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
尊的出現很早,新石器時代即已有了陶尊。商代以後,尊作為一種盛酒器,是一種使用極為廣泛的禮器。尊在禮器中的地位極高,僅次於鼎,故而古人方有以“尊彝”來統指禮器的用法,並把尊作為酒禮器的通名。
壺壺的形狀一般為小口,有蓋,長頸圓腹,圈足貫耳。新石器時代已有陶壺。商周以後,壺的形狀因時而異。商代的壺多為扁圓形,寬口垂腹,貫耳圈足。周代的壺呈圓形,大腹長頸,有蓋,肩上有獸頭形銜環的雙耳。西周中、晚期又出現了方壺。春秋之壺,鼓腹長頸,肩有雙伏獸,其代表性傑作是在安徽壽縣蔡侯墓中出土的蓮鶴方壺。蓮鶴方壺此壺形體高大,高達122厘米。壺身飾有蟠曲龍紋,鏤成兩隻龍形大耳,四腳有立體怪獸,圈足下伏著咋舌的雙獸。壺蓋四周有蓮瓣兩層,中央的立鶴振翼長鳴,宛似展翅欲飛狀。此壺構思精美,造型生動,工藝精湛,一改商周禮器的莊重之風,實屬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戰國以後,壺的形態更趨繁多。
壺的功用,既在於盛酒,又可兼作盛水器,故後來有水壺之稱。
罍罍又作“櫑”,其形有兩種:一為方形,有蓋,寬肩小口,深腹圈足,雙耳;一為圓形,大腹,圓足,兩耳,器身下部有鼻,鼻多作牛首形。安陽殷墟五號墓出土的罍,器身有兩道縱淺繩紋,肩上有銜環雙耳,鼻為獸形,腹部下收,平底圈足,有蓋。
罍是從原始時代的陶罐分化而來的一種容器,既可盛酒,亦可盛水。作為禮器,它在商周時代比較流行,但在壺興起後,很快就被壺取代了。
方彝器呈方形,方口,方蓋,方腹,方圈足。其確切形狀,可參看從湖北隨縣出土的曾國方彝。此器方體有蓋,蓋似屋頂,鼓腹斂頸,圈足直立,四角有棱。
青銅提梁卣方彝亦是盛酒器,出現於商代晚期,一般在其器上都有繁複的花紋,與鳥獸形尊、觥一樣,屬於酒器中的豪華禮器。西周中期以後,方彝漸趨衰落。
卣卣呈橢圓形,大腹,斂口,圈足,有蓋,上有提梁,以便掛於兩肩。
卣的用途是專門盛以秬鬯泡過的酒,在祭祀典禮結束後,把酒灑在地上,以享鬼神。卣盛行於商周之際,河南信陽商代墓葬出土的銅卣中,保存了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酒。到西周末年,在禮器中已很難見到卣了。
折觥觥觥腹橢圓,或呈方形,圈足或四足,有銴,其口有流,蓋作獸形。
觥最初取形牛角,故又有牛角狀觥。觥的主要功能為盛酒,但因其口帶流,便於吸飲,故也兼作飲酒器用。觥盛行於商末周初,西周後期即已消亡。
用於溫酒與飲酒的器皿主要有爵、角、觶、觚、斝等。
爵爵的形製,腹深而圓,口侈而長,口前為用於傾酒的流,後為尾,流的根部有兩立柱,柱頂圓帽,腹側有把手,腹底為平底或環底,下有三棱足。爵的形製還有方腹四足的,也有帶蓋無柱的,但以圖中式樣為最常見。
銅爵從原始陶爵發展而來,最初多用為溫酒器,故其底或留有煙炱。後轉為溫酒飲酒並用,甚至飲酒的功能超過了溫酒。二裏頭銅爵現存最早的銅爵出土於二裏頭文化遺址,它亦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禮器。西周末年,爵漸被廢棄。在青銅禮器中,爵的地位也很重要,傳世的銅爵銘文中,它們都自銘為“尊彝”或“宗彝”。
角角形與爵相似,但其口無柱無流,兩端皆呈尖角狀。
角比爵形製要大,最初可能是一種小型的盛酒器,後演變為溫酒器和飲酒器。角作為一種禮器,主要流行於商周之際,後亦漸遭廢棄。
觶觶多為橢圓形或圓形,侈口短頸,鼓腹圈足,形似尊而小,有的還有蓋。
觶是一種飲酒器,其前身是陶觶。觶盛行於商及周初,西周中期以後衰落。
青銅方斝觚觚身細瘦,長頸侈口,細腰高足,有觚棱,通腹麵部有精細的花紋。
觚是一種飲酒器,其容量不及爵的一半。觚的前身是陶觚,從商代直到周初,它都作為專用飲酒器而存在,西周中期後,它和觶等一起衰亡。
斝斝亦稱為“散”,其形與爵相似,但比爵大,口上無流無尾,平底之下有三尖足。另還有其他一些形製。
斝主要用於溫酒,有時也可用來飲酒。陶斝的曆史久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陶盉銅斝在商周時代一直行用,也是酒器中的一種主要禮器。
屬於調酒用的器皿主要有盉。
盉盉形大腹斂口,前有管狀長流,後有大把手,上有蓋,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戰國時期,盉足多呈圈足式,有點近似於後代的茶壺。
盉是一種調酒之器,即用水調兌酒的濃度,然後注入爵等酒器中備用。古人舉行祭祀等典禮時,喝酒必要卒爵,為防不善飲酒者有違禮規,就讓其喝攙水酒,稱為“玄酒”。盉正是起這種作用的禮器。盉出現很早,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即有陶盉出土。最早的銅盉,則發現於二裏頭早商遺址中。商周兩代,盉都很流行,戰國以後,盉方趨衰歇。
(四)水器
水器指的是古人用來盛水的器具,主要有盤、匜、鑒等。
盤盤多呈淺平圓形,大口直沿,雙耳或無耳,平底圈足。
盤的主要功用是盛水。但由於盤體較大,故古代貴族又將之用來沐浴,或盛冰陳屍。在舉行盟誓之禮時,也用盤盛血,供歃血之用。盤的另一種用途是和匜配合,組合成一套盥洗用具。虢季子白盤盤出現甚早,新石器時代便已成形。商周以銅為盤,春秋戰國時期十分盛行用盤。當時有一特大盤,名為“虢季子白盤”,盤呈長方形,長有一百五十厘米,被稱為“寶盤”,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那時用盤的廣泛性。
匜匜呈橢圓形,敞口長流,其後有龍形銴,下有四足,春秋時匜流多作獸頭形,足為三足或圈足,戰國之匜則無足。
匜出現較晚,西周中期方始行用,但到春秋戰國時特別盛行。匜是盥手之注水器,與盤配合使用。古人吃飯無筷,要用手抓,故食前必要淨手。洗手時以匜澆水衝洗,流下的汙水則以盤承受。
鑒鑒大口圓腹,口沿下有二或四隻獸耳,平底。又有的鑒為方形。
鑒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它主要是盛冰鑒容之器。因其有鑒容之意,故鑒、鏡意通。又因鑒形較大,故也可作沐浴之器。但鑒最主要的用途卻是盛冰,用以防暑降溫或冷藏食物,類似於今天的冰箱,故古人有“冰鑒”一詞,正表此意。
三、禮服的演變
衣冠服飾是社會生活中形式最為外露、最易表明人的社會地位的,因而在奴隸製的禮樂製度興起之後,它就不可避免地被納入了禮製的範疇,周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的等級有差的服飾製度。在這套製度下,每個人的衣著都有了一定的規矩,祭祀時著禮服,朝會時著朝服,在軍著戎服,在喪著喪服,每個係列的服裝都因各人身份的不同而有區別,不得逾越,以達到“尊尊貴貴,不得相踰,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後漢書·輿服誌》)的目的。周代的冠服製度,影響深遠,一直延傳到明代。
冠是加在發髻上的罩子,它與帽是有區別的,它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古代隻有貴族男子在成人後才有著冠的資格,所謂二十而冠,而普通人是無權著冠的。在正式的公開場合,貴族皆須著冠,該著而不著是一種失禮的行為,如孔門弟子子路,在衛國內亂時,係冠之纓被砍斷,子路馬上放下武器係纓,說:“君子死,冠不免”,而被人乘機殺死。同樣,若要表示謝罪認錯,也常“免冠而謝”,以此自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