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讀《天工開物》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 / 3)

三百多年前,《天工開物》是作為有關中國工農業方麵的技術書而問世的,其中記述的都是中國傳統的技術,而且廣泛應用於社會中,讀者可從此書中獲得知識和經驗,對從事當時的生產活動有直接的指導和參考價值。後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工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傳統生產技術越來越讓位於近代的技術,土法生產逐步轉變為機器生產,對技術過程的理論解釋也突破了傳統理論範疇,而逐步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原理的基礎之上,因而本書原有的對當前技術的指導和參考價值逐步消失,而保有其曆史價值。今天我們讀《天工開物》,是把它當成一部古典科學技術著作來欣賞,從中了解中國古代特別是明代的科技實態,這對於我們了解曆史和科技發展的曆程是有幫助的。

對於受過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讀者來說,讀《天工開物》是一種精神享受,其興味不亞於讀一部古典小說,因為讀者可從這部書的文字敘述和插圖中看到古代前輩們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領域內如何辛勤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生動景象。對於研習文史或有這方麵愛好的讀者來說,讀《天工開物》可幫助掌握古代科技術語和古代科技知識與成就,獲得豐富的科技史料,增強對祖國科學文化遺產的熱愛。但在研讀《天工開物》時,除了需要了解該書的內容、作者、時代和它的曆史意義外,還需要掌握研讀該書的方法和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這樣才能收有成效。筆者認為下列幾項是必須加以注意的。

第一,必須把握重點。《天工開物》雖然有十八章,內容相當廣泛,但並非各章或同一章的各節在分量上都是一樣的,其中有主有次,有精彩的也有薄弱的。一般說,該書重點在《乃粒》(尤其水稻栽培和灌水機械)、《乃服》(主要是養蠶和絲織)、《五金》、《冶鑄》、《錘鍛》(這三章講金屬及合金冶煉及加工)、《殺青》(尤其造竹紙)、《陶埏》(尤其白瓷)、《燔石》(尤其采煤及燒硫與砒)等章,這些章討論的內容重要,又敘述得相當詳細,中有許多精彩之處。其次是《作鹹》(尤其海鹽)、《甘嗜》(尤其蔗糖部分)、《舟車》(尤其漕船)、《丹青》(朱墨)、《粹精》等章也相當重要。比較薄弱的是《珠玉》、《佳兵》(尤其火藥火器部分較弱)和《曲蘖》(丹曲除外)等章。問題最多的是《珠玉》一章。閱讀時,宜注重重點章中的重點內容,這樣才能主次分明,把握住《天工開物》的核心和獨到之處。

第二,注意版本選擇。從1637年到現在,《天工開物》已出現了14種中外版本,各版本之間不但文字有差異,而且插圖也有很大不同。明刊塗本是祖本,插圖畫風古樸而真實,是其優點。缺點是因匆忙刊行,錯別字、漏字或顛倒字較多,而未加精校,此本有1959年中華書局影印本。1927年陶湘刊本文字經過校勘,但插圖多失真,為後人重繪,多畫蛇添足。20世紀70年代前,國內出的版本,文字及插圖多受陶本影響。閱讀和引用時,文字部分可用近代版本,但插圖必須用塗本係統。1976年鍾廣言本插圖用塗本,文字經過校勘,又有注釋及語譯,頗便讀者,但按語中多夾雜錯誤觀點,使用時宜注意。1986年筆者提供一個新版本,以塗本為底本,加以文字校勘及注釋,附研究論文。在外文版本中,以藪內清本(1969年以後)日文譯注本最佳,英文本雖插圖用塗本,但技術術語翻譯上間有不理想之處。

第三,注意分清良莠。《天工開物》出現於三百多年前,和其他古書一樣,雖有很多精華,但亦有糟粕。有正確精論,也有錯誤判斷,不足之處並不影響全書價值,隻需注意辨別,分清良莠即可。例如,《五金》章稱金初得時咬之柔軟,匠有竊吞腹中亦不傷人,鐵礦開采後“其塊逐日生長,愈用不窮”;《乃粒》說江南有雀一種,有肉無骨;《殺青》章認為造紙起於先秦,又懷疑外國用貝葉可以書經;《珠玉》章提出“凡玉映月精光而生”,等等;都是錯誤的,至於說珍珠在水中有“龍神守護,人不敢犯”,則屬迷信。這些地方今日讀者是很易判斷出的。但《佳兵》中說“火藥機械之竅,其先鑿自西番與南裔(西洋與南洋),而後乃及於中國”,便要通過研究,方知此說不確。因早在10世紀中國已將火藥火器用於戰場,13世紀後火藥火器技術從中國傳入西方。又《珠玉》章講從新疆向內地販玉路線是“經莊浪入嘉峪,而至於甘州與肅州”,表麵上看不出問題,但打開曆史地圖一看才發現正確的路線應是嘉峪→肅州→甘州→莊浪。同章又說“白玉河流向東南”,也是錯的,應是流向東北。《甘嗜》章說古代中國不知造蔗糖,“唐大曆間,西僧鄒和尚遊蜀中遂寧,始傳其法”,這也是不合史實的,而鄒和尚是中國人,也非西僧。這是因作者考證失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