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裏找出《天工開物》中的一些錯誤,不是意在否定此書。語雲:人無完人,書無完書。在排除此書的一些錯誤後,剩下來的就全是精華所在了。為了判斷《天工開物》中有哪些科學精華、精在何處,不妨可讀一些專家們寫出的研究作品,如有關中國冶金史、農業史、化學史、陶瓷史、造紙史、機械史、紡織史、采礦史和礦物學史以及中國科學技術等方麵的中外學術專著和科學論文,從中將會得到對此書的準確介紹和評價,再對此書作仔細而深入的研究。上述各種專著,近年來已在國內陸續出版,其中都毫無例外地討論了《天工開物》。1986年由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史所編寫的有關中國科學史論著索引,將為讀者研究《天工開物》提供大量情報資料和參考文獻。筆者在拙著《天工開物校注與研究》一書中,則給出了從17世紀以來直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的有關宋應星和《天工開物》的國內外各種有關研究作品的目錄,也為讀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線索。1992年我們又將《天工開物》譯成現代語並加注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
為了讀懂《天工開物》的原文,還要了解書中引用的一些典故的含義。在這方麵,《十三經注疏》及其《索引》、《佩文韻府》、《辭源》等書可能會幫助找到典故出處,再查找有關原著,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乃粒》中有“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之語,而未標出處。查《十三經索引》,知此句引自《易經·係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小過”為《易經》第六十二卦卦名,卦象是,艮下震上。艮為山,主靜;震為雷,主動。此處指杵臼雖小用,卻萬民以濟,從“小過”卦象(上動下靜)中得到啟發,其原理是杵動於上,而臼靜置於下。又《佳兵》章稱:“一人以腳踏強弩而弦者,《漢書》名曰蹶張材官。”查《佩文韻府》,知此典出於《漢書·申屠嘉傳》,梁人申屠嘉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遷為隊率(隊長)。注:“材官之多力,能腳踏強弩張之”。以手張曰臂張,以足踏弩為蹶張。還有時《天工開物》摘取古代典故時,反其意而用之,或賦予新的含義,這些地方都應特別注意。如“天工開物”、“家食之問”等,將在後麵詳細說明。總之,最好找出本書中所有典故的出處及原典所在著作,弄清其含義,才能更好地理解書中各句子表示什麼意圖,為什麼要引用此典故。
《天工開物》還經常提到一些地名,說明某種原料或產品的產地。由於曆史的變遷,這些地名多與今名不同。為了與今名對比並找到這些古地名的地理位置,需要查考《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及《中國曆史地圖集》。有時存在地方重名現象,便應作曆史考證加以判斷。如《冶鑄》言黃帝采首山之銅,有人認為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但查《史記·孝武本紀》,知首山應在河南境內(今襄城縣南)。原書有時寫錯地名,應予改正。如《陶埏》章講宋代“龍泉華琉山下,有章氏造窯”,乃指哥窯。但地名辭典中無華琉山,隻有琉華山在龍泉縣南,其餘著作也同此,由此可知《天工開物》刊本誤。《珠玉》章稱金代采珠於蒲裏路,其實並無此地。查金上京路有蒲與路,路治在今黑龍江省克東縣一帶,則“蒲與路”被誤作“蒲裏路”了。《天工開物》中的一些植物、動物和礦物名稱,都用古代名稱,為了進一步研究,可以查閱有關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辭典,找到其今名及學名,以加深理解,但必須仔細考究,以免產生新錯。珠寶玉石名稱,可參看《石雅》等書。有時學者對某物學名有不同理解,則應從《天工開物》上下文義及專業知識作出自己的判斷。如《殺青》章中“桃竹”應為獼猴桃科的楊桃藤(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既非薔薇科的桃,也非禾本科的竹類植物,這是從造紙專業知識作出判斷的。
受過科學教育的現代讀者,常能用已掌握的科學知識辨明《天工開物》中某種提法是否正確,而不必受該書所拘束,盡可獨立思考。如該書中說水晶“未離穴時如棉軟,見風方堅硬”,玉隻有綠白二色,有色者非玉,寶石皆出井中、日本國有造紙不用簾者,黃金初出時咬之柔軟等等,在今天看來都很明顯是不合科學的。然而有時對書中的有些精彩的內容,則需要經過思索或查閱有關參考書,才能說明其所以然之理。如《丹青》章講“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八分,次朱三兩五錢,出數借硫質而生。”就是說,十六兩水銀可得出銀朱近十八兩,這多出的重量是靠參與反應的硫而來的。從這裏已看出宋應星有了質量守恒的思想萌芽。《乃服》章指出:“凡蠶將病,則腦上放光,通身黃色,頭漸大而尾漸小。並及眠之時,遊走不眠,食葉又不多者,皆病作也。急擇而去之,勿使敗群。”這裏根據蠶體變態、行為反常及食欲不振來判斷病蠶,並將傳染性病蠶從蠶群中人工淘汰出去,確是符合科學原理的方法。諸如此類,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