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卷之四(1)(1 / 3)

八庚蕭收圖籍孔惜繁纓

漢蕭何從沛公入關,秦王子嬰來降,諸將爭走財貨之府,何獨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因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處並民所疾苦者。明宋潛溪邃言曰:“當始皇焚天下詩書,而藏於秦博士者固在也。酂侯乃棄之,而取戶口阨塞之圖,方與鹹陽宮殿一火俱盡。悲夫!酂侯萬世之罪人也。”

衛孫桓子帥師伐齊,與齊遇,敗。新築人救桓子,是以免。衛人賞之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縣,音玄。天子樂縣四麵,諸侯缺南方,謂之軒縣,即曲縣。繁為大帶,纓,馬鞅也,諸侯之服。繁,音盤,本作緐。

卞莊刺虎李白騎鯨

卞莊子,魯卞邑大夫,性好勇,嚐刺虎,管堅子止之曰:“兩虎方食牛,牛甘,必爭鬥,則大者傷,小者亡。從傷而刺,一舉必兩獲。”莊子然之,果獲兩虎。齊人欲伐魯,忌莊子,不敢過卞。卞即今泗水縣。

唐李白,天才獨絕。賀知章見其文而歎曰:“子謫仙人也。”後訪族人李陽冰於當塗,泛舟遊采石,大醉,見水中月影,狂叫捉之,墮水而死。後人因建捉月亭吊之。或雲騎鯨上天而去,蓋托言也。鹽官徐仲華題詩雲:“舟艤江幹吊謫仙,吟風弄月笑當年。騎鯨直上天門去,詩在人間月在天。”太白墓在太平府青山北。

王戎支骨李密陳情

晉王戎、和嶠同遭大喪,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否?聞和哀毀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晉李密,字令伯,父早亡,母更適人,鞠於祖母劉氏。武帝征為太子洗馬,密上表陳情,乞賜歸養,其警句雲:“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帝覽表歎曰:“密不空有此名。”下詔褒之,賜奴婢二人,郡縣時給精膳。密使蜀,與吳王曰:“願為人兄。為兄,事親之日長也。”

相如完璧廉頗負荊

趙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請易以十五城。藺相如奉璧入秦,秦竟無償城意。相如乃紿雲璧有瑕,取示之。乃令秦王齋五日而受璧,陰使使者懷歸,以身待命於秦。秦王以為賢,禮而歸之,趙終不與秦璧。藺,音吝。

廉頗、藺相如同仕趙,相如位居頗上,頗怒欲辱之。相如每稱疾引避,人皆恥之。相如語舍人曰:“秦人不敢加兵於趙,以吾兩人在也。吾所為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頗聞之,肉袒負荊,造門請罪,卒成刎頸之交。頸,音景。

從龍介子飛雁蘇卿

晉文公返國,賞從亡者,不及介子推。推奉母隱於綿山,其從者懸書官門曰:“有龍矯矯,遭天譴怒。三蛇從之,一蛇割股。二蛇入國,厚蒙爵士。餘有一蛇,棄於草莽。”公曰:“噫!寡人之過也。”求之不出,因焚其山,母子俱死。故號其山曰介山。子推原名王光。公饑於曹,推割股食之。食音寺。其歌不一,今從《呂氏春秋》。

漢蘇武,字子卿,武帝遣使匈奴,迫降不得,屏居北海者十九年。昭帝即位。複遣使至匈奴。常惠瘦見漢使,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得雁足係帛書,知武等俱在某澤中。單於驚謝,遣武等南還。常惠,與武同使者。

忠臣洪皓義士田橫

宋洪皓為大金通問使,至雲中,金人追使事劉豫,皓曰:“萬裏銜命,不能奉兩宮南歸,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耶?願就鼎鑊。”粘沒喝怒,將殺之,旁一校曰:“此真忠臣也。”為皓跪請,乃得流冷山,紹興十二年始歸。粘沒喝,金臣名。磔,音窄,裂也。

齊田橫,故齊王榮弟,自立為王。高帝即位,與其徒五百餘人居海島。帝召之,橫與二客詣洛陽。未至三十裏,自殺。二客傳首洛陽,並拜為都尉,以王者禮葬。橫既葬,二客穿塚自刎,其從五百人俱自殺。聞者皆竊歎,以為義士,作《薤露》、《蒿裏》之歌哀之。歌載《文選》。

李平鱗甲苟變幹城

諸葛亮軍祁山,李平催督運事不繼,遣人呼亮還。及還,乃陽驚以辭已責,又表說軍偽退誘賊與戰。亮因出前後手書,表平顛倒不職。複與蔣琬、董承書曰:“孝起前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吾謂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複有蘇張遊說事也。”遂徙平梓潼郡為民。孝起,陳震字。正方,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