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2)(1 / 3)

具有標識作用的職業裝有助於行業或具體企業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好的職業裝甚至有一種品牌效應。

隨著企業形象設計意識的加強,無論設計人員還是服飾理論界,甚至使用者,都認識到了職業裝的重要地位和廣闊前景,人們對職業裝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進入商品經濟時代,職業裝有了更寬泛的定義,也更重視個性化和時尚度。除了已經定型的特殊行業服裝外,穿襯衫、西褲,係領帶似乎成了標準的上班族形象,而出席正式場合,男士西服革履的裝束也已是一種符合禮儀的慣例。相比之下,職業女性的著裝款式和搭配也有了更為自由的選擇餘地,在追求職業發展空間的同時,中國的職業女性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外表,許多媒體的話題都在強調以得體入時的裝扮為自己贏得職業好感的意義。

飾物與神話傳說

中國的民族服飾素以色彩鮮明、工藝精美、裝飾豐富而著稱,對服飾細節的重視往往與其族源曆史有關。那些世代相傳的紋樣、圖案和飾品不僅是精工細做的工藝品,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延續,人們可以從中品味豐富的社會內涵,亦可發掘出其背後的習俗與禁忌。

中國西南邊陲居住著古老的德昂族人,德昂族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子腰間的數圈或數十圈藤箍。傳說德昂人祖先是從葫蘆裏出來的,男人的容貌都一模一樣,女人出了葫蘆就滿天飛,天神將男子的容貌區分開來,又幫助男人捉住了女人,並用藤圈將她們套住,女人再也飛不了了,從此與男人一起生活,世代繁衍。

腰箍是藤篾做成的,也有的前半部用藤篾,後半部是螺旋形的銀絲。腰箍寬窄粗細不一,多用油漆塗上紅、黃、黑、綠等顏色,上麵還刻著各種花紋或包上銀皮。佩帶的腰箍越多,做工越講究,就越顯榮耀。戀愛期間那些頗為精心製作的腰箍,可以顯示情郎哥的心靈手巧和對姑娘赤誠的愛;成年婦女佩帶腰箍越多,所用質料越高級,則表示她丈夫的經濟實力強和她在家中的地位高。

彝族婦女的腰飾很獨特,非但談不上美麗輕柔,甚至還很粗獷。彝女傳統上佩戴黑色大腰環,一般由榆樹皮做成。這裏有一段傳說,古代的彝族人遭遇敵戰時,女子也和男子一起奔赴戰場,她們英勇善戰,戰鬥中常以鐵皮腰環護身。後來,彝族婦女不參戰了,但仍然堅持用黑色腰環這種裝飾,以此作為一種護身符和吉祥物。

佤族姑娘也講究佩腰箍,過去多是用竹、藤製作,隻有富裕人家的女子才用若幹串珠或若幹黑漆竹圈穿成,再講究的則用銀質腰箍,上麵帶花紋。她們在上臂和腕上都裝飾著銀鐲,大腿和小腿上也戴有若幹竹圈或藤圈。

傣族姑娘的銀質腰帶十分珍貴,有的是由母親傳女兒,世代相傳下來的。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銀腰帶常被作為愛情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那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了他。

北方的蒙古族也有獨特的腰飾。每逢草原大聚會,舉行最具民族特色的跑馬、摔跤比賽時,小夥子都要在腰部圍上特製的寬皮帶或綢布帶。在平時的著裝中,腰帶也是不可或缺,有的用皮革製成,更多的時候是用棉布和綢緞,長約三四米。因為蒙古人是以畜牧業為主的馬上民族,又地處風沙較大的嚴寒地帶,紮腰帶不僅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還能保持腰脊的穩定。男子紮腰帶時,為了騎乘方便,多把袍子向上提,腰帶上還要掛上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紮腰帶時,總喜歡將袍子向下拉,以使之穿著平展,腰肢突出,以顯身材的挺拔、俊俏。

鄂溫克族牧民袍外的腰帶也有自己的文化內涵,男子如果不係腰帶,會被認為是對人不禮貌的行為,女子平時可以不紮腰帶,但勞動時必須係上。同是從事畜牧業的裕固族人也十分講究腰帶的穿戴,男人多用紅、藍兩色,並在腰帶上垂掛著腰刀、火鐮、火石、小酒壺、鼻煙壺或旱煙袋等,女子多係紮紅、綠、紫色腰帶,上麵還時常係幾條鮮豔顏色的手帕。地處中國西北的俄羅斯族人喜歡細細的腰帶,這些腰帶有些是用皮革,有些是用布質,更多的是用絲線編織的絛帶在腰的右側打成一個美麗的結,帶子的流蘇自然下垂。羌族人擅長挑花刺繡,他們除了直接選用織錦腰帶外,還愛在布質腰帶上挑繡出絢麗多彩的各種圖案。

各式各樣的腰飾以其豐富的文化含量和特有的裝飾效果吸引著現代的人類學者和時裝設計師。追根溯源,腰飾有著原始的生命崇拜意味;而在追求變化和講求服裝搭配美學的現代人看來,腰飾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流行元素。

到過中國浙江、福建、廣東、江西等地的人,如果見到當地的佘族姑娘,一定會被她們奇特的頭飾——“鳳凰冠”所吸引。那是紅色的從腦後彎至額頭的圓砣狀頭飾,因為紅頭繩與辮發相連,說是發型也可以。已婚婦女的發型與此不同,她們將頭發從後麵梳成長筒式發髻,把一個雞冠形的帽兒蓋在後腦部位,發間有紅絨線環束。還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5厘米或更小一點兒的小竹筒,把頭發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塗抹,而且摻以假發,因此顯得高大、蓬鬆、光亮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