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鳧橋,位於溫江、郫縣交界處,跨馬壩河,清道光十二年建。原魚鳧橋已經被現代的鋼筋水泥大橋所取代。我站在魚鳧橋頭仿佛看見飛去來兮數千載的魚鳧。

魚鳧捕魚

古蜀國的國君常以其所擅長而取名,如蠶叢氏擅長養蠶,在今茂汶一帶西漢曾設蠶陵縣,至今還有蠶陵山;魚鳧氏善於捕魚,魚鳧是他們重要的捕魚工具,魚鳧不僅成為他們部落的名字和部落首領的名字,也成了地名。所以,魚鳧是古蜀部落的名字(魚鳧部落),又是魚鳧部落首領的名字(魚鳧王),也是魚鳧王建立的王朝的名字(魚鳧王朝),更是他們活動地區的地名(魚鳧橋、魚鳧縣、魚鳧鎮)。

魚鳧城的規模和水準無疑意味著該族係早已由漁獵采集經濟進入定居農耕生活方式,而魚鳧一名,則又揭示了該族善於漁獵的古老傳統。

何為魚鳧?魚鳧即鸕鶿,又名魚鷹,俗名魚老鴰,是長江流域先民馴養已久、用於幫助捕魚的水禽。因為普通魚鷹渾身灰黑,古時的川人又形象地稱它為“烏鬼”。杜甫詩曰:“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三星堆遺址出土有大量的烏及烏形器具,其喙部多有如魚鷹者,很可能就是魚鳧王朝的族徽。那麼今天,成都還有這種昔朝的聖靈存在嗎?《成都晚報》曾經報道:

郫縣三道堰有父子兩個持證漁民,至今仍在從事用魚鷹捕魚這一古老的職業。三道堰距成都市區22公裏,有一千多年曆史,因古人在柏條河下遊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溉而得名,是曆史上遠近聞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重鎮。兩個持證漁民就是三道堰鎮居民陳福根和他的兒子陳建波。父子倆在鎮上早已成了大名人,在小鎮上找到他們易如反掌。唱不完的漁家歌,擺不完的打魚經。陳福根的妻子周天鳳正在織漁網,一邊招呼我們坐下,一邊打開了話匣。她告訴我們,老伴陳福根的打魚經三天三夜擺不完,而她的漁歌三天三夜唱不完,“可惜你們沒有帶錄音機”。我說沒關係,我可以用筆記下來。老人頓時來了勁,扯開嗓子唱道:“漁家樂,漁家樂,漁家的生活多快樂。打得魚兒上街賣,賣了錢來買米、割肉、打酒喝。”“金鱗金甲是鯉魚,銀鱗銀甲是銀魚,無鱗無甲是鰱魚,長不大的是貓魚,又長又扁是菜板魚,不怕挨打的是棒棒魚……”一口氣唱了好幾首漁歌,老人這才歇下來,過足了癮一般繼續埋頭織她的漁網。周天鳳在唱漁歌的時候,陳福根一直在旁邊默默地料理著他心愛的魚鷹。他家共有七隻成年魚鷹,一隻未成年的小魚鷹。老人一邊給小魚鷹喂魚食一邊對我說一隻小魚鷹喂養一百天後即可隨老魚鷹下水捉魚,而成年魚鷹一般是指長了三四年的魚鷹。雲南洱海、山東微山湖、安徽…全國許多地方產魚鷹,但最好的魚鷹要數揚州的。“人強不如貨硬!揚州魚鷹能力強,生性勇猛,捕技出眾,大魚小魚都敢逮。我家八隻魚鷹全是揚州的,一隻魚鷹就要值上千元啊。”老人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去年下半年,這隻魚鷹在柏條河裏叼了一條15斤重的鯉魚。今年初,那隻魚鷹叼了一條20斤重的花鰱!”老人指著他的寶貝魚鷹對我說。一隻體重僅有七八斤的成年魚鷹,竟能叼起超過它自身重量兩倍多的魚兒。

魚鳧崇拜

魚鳧,這種水鳥,對古蜀人來說簡直就是神,這不僅直接體現在其族名、地名上,還體現在與之直接相關的神聖的祖先崇拜信仰係統上。

三星堆祭祀坑所出蜀王金杖上精美的鷹勾喙水鳥圖案和三星堆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的鳥頭形陶器柄的鳥嘴,都以鷹勾喙為鮮明特征,這就是文獻傳說中的魚鳧,亦即魚鳧氏王朝神權政治和祖先崇拜的象征遺物。三星堆文化族群所普遍信仰崇拜的物化標誌,是其父係祖先崇拜的偶像;而三星堆金杖上精美的鷹勾喙水鳥圖案,無疑正是當時最高統治者政教權力的神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