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種類先秦樂器分為八昔:“金、石、土、革、絲、木、匏(páo)、竹”等,金即銅。青銅樂器大致可分鈴、鐃、鉦、鉤鑃(diào)、鐸、鎛、鍾、錞於和鼓等九類。
鈴,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夏代晚期曾有出土,形體較小,器壁薄,頂部有半環形鈕,是單翼鈴。此外還有車鈴、執鈴、狗鈴等。銅鈴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有舌青銅樂器。在洛陽偃師二裏頭夏文化遺址的考察與挖掘中,先後有四隻銅鈴出土。出土的銅鈴均為青銅鑄造,體形較小,器壁較薄,鈴體上窄下寬,橫斷麵為合瓦形鈴體,一側有扉棱,舞麵為平麵,上沒有橋形鈕。這些銅鈴出土時,鈴體皆被數層織物包裹,鈴舌為玉質,保存完好,有的尚被置於銅鈴腔內。鈴、舌金玉相配,可見在當時為極其珍貴的物品。同一時期,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了一例我國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紅銅鑄就的銅鈴,鈴體為菱形,頂部鑽有一懸舌孔,內壁厚薄不均,體表附有很清晰的紡織物紋痕跡。在夏文化中開始出現的早期青銅樂器,二裏頭銅鈴的合瓦形鈴體繼承了中原地區古樂器陶鈴的橢圓體,作為中國合瓦形銅鍾形製的先源,它奠定了商周青銅樂器造型的基礎,成為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成就。
洛陽地區商、周墓葬中多有銅鈴出土。1990年末在三門峽虢國墓地2010號墓中同時發掘的十四件銅鈴,這組西周晚期銅鈴形製相同,大小略有差異,器體斷麵呈合瓦形,上細下粗,平舞上有半環形鈕,鈕下有小穿孔與鈴腔貫通,腔內有槌狀鈴舌。因未經測音,所以尚不能確定是否為一套編鈴。這個時期洛陽地區出土的銅鈴盡管姿態各異,但鈴體均為扁筒形,口外侈,頂端有半環狀鈕,腔內有槌狀鈴舌,都仍保持了夏二裏頭銅鈴的基本形製和特點。
鐃,打擊樂器,流行於商代晚期,形體似鈴而稍大,它的口朝下,上麵有長甬,甬端置立於木製的器座上,演奏時,用木錘敲擊器口的中間部位。可分兩種,一種是獨立的,器形較大,有的重達一百五十餘公斤;另一種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階的鐃構成編鐃。口部向上呈凹弧形,體部截麵呈闊葉形,兩側角尖銳,底部置有一個中空圓管狀的短柄,與體腔內相通,柄中可置木段。主要用於祭祀和宴樂,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五柄成組合的鐃,這是至今發現鐃組合的最高數字。鐃,作為中國最早的青銅樂器,夏二裏頭銅鈴為商、周青銅樂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青銅文化大發展的商代,青銅樂器大為增多,出現了鐃、鉦、鼓等不同的種類。其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當屬商代銅鐃的出現。考古資料表明,“商鐃”的基本形製似鈴,但有圓柱形空甬與體腔相通,使用時鐃口朝上,將空甬植於木架之上,這時的銅鐃已是早期青銅鍾類樂器發展成熟時期的產物。其不僅確立了合瓦形的結構,出現了係列性的成組編鐃,同時也奠定了青銅樂鍾“一鍾二音”的基礎,成為專用於音樂,有固定音高。能夠演奏六聲甚至完整七聲音階的具備旋律性表現的青銅類樂器。銅鐃為商代晚期流行的王室重器,是宮廷中地位顯赫的禮儀樂器。商鐃多集中出土於殷墟,常以大小三個為一組的編鐃出現,著名的安陽婦好墓出土的五個一組的編鐃即為年代最早、件數最多、斷代最為可靠的一例。商代以後,殷墟以外的地區,鐃的出現就都較為罕見。洛陽目前所見的銅鐃為洛陽林校西周早期車馬坑殉葬墓中發現的三件銅鐃,形製相同,大小略有差別,應為一組編鐃。鐃體為合瓦形,橫截麵為闊葉狀,兩側自上而下斜收,角微尖,每側傾斜13度,器底正中置一管狀短柄與內腔相通,柄末端有一點加厚的箍,管狀柄內尚存朽木,當為植奏方式的遺跡。與安陽出土商鐃相比。這組銅鐃形體略大,器身采用的細凸棱組成的方框紋也已不同於殷墟時期的獸麵紋。在欣賞舉世聞名的戰國曾侯乙編鍾演奏時,人們無不流露出驚奇和感歎:悠揚的旋律,美妙的樂章,竟是出自埋藏地下兩幹四百多年的青銅樂器,了不起!然而,更令人驚歎的還有安徽出土的另一種青銅樂器——商代獸麵紋鐃,它深埋地下長達三千餘年不受侵蝕,至今仍能發出清脆悅耳之聲,音色優美。“實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不可多得的瑰寶”,專家們讚譽說。據說鍾可能就是從商代的鐃演變而來的。圖中這件獸麵雲紋鐃,是1973年春安徽廬江縣泥河區農民在幹涸的河床挖土建菜園時發現。偏僻農村,文物意識淡薄,農民當時沒有拋棄,隻是因為這塊“破”銅較重,想到送廢品收購站能換幾個錢,就扛了回來。十年動亂結束,安徽在全省開展流散文物普查,有幸保住了它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