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器物(8)(2 / 3)

曾候乙編鍾“殿庭”陳設模仿現實中的宴饗場麵。南側靠邊是一些禮器、飲食器,其前是一排三層編鍾(曾侯乙編鍾)。鍾架東頭安置一大型“建鼓”,麵徑90厘米。鼓架座上垂直豎一根長杆,鼓框從中間對穿過杆,使鼓麵朝人(這樣安置的鼓叫“建鼓”,一般比較大)。鍾架西端拐向北形成直角,依然是三層編鍾,占滿西側三層。“殿庭”的北側是一排雙層共三十二枚編磬。建鼓、編鍾和編磬架組成一長方形的三條邊(其中一條長邊)。“殿庭”內另有二支竽,三支簫(十三管異徑排簫),二支篪(chí閉管,橫吹,吹孔開口向上,但五個指孔開口不向上而向前棗相對於演奏者。這樣開孔演奏,說明這種樂器與塤的關係更為密切),七張二十五弦瑟,有柄小鼓一件。

這些樂器在實際演奏時應排列於“殿庭”東側,組成一個四邊俱全的長方形樂隊,這就是西周禮樂製度規定隻有天子能用的“宮懸”。從隊伍的排列來看,分開了高低音並突出了當中主奏旋律。

曾侯乙編鍾的鍾體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梁聯結成曲尺形,橫梁兩端裝飾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手頂托,並通過橫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銜接,在中部,還各有一銅托承托橫梁以加固。佩劍銅人身著長袍,腰部束帶,麵容肅穆,立於銅質雕花圓形跗座上,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也加強了整套編鍾的隆重地位的效果。

曾侯乙編鍾(戰國),鍾架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全套鍾架由二百四十五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結構穩定。整套編鍾共六十五枚,由青銅鑄造。每件鍾體上都鐫刻有金篆體銘文,正麵均刻有“曾侯乙乍時”(曾侯乙作)。“編鍾的銘文則記載楚王熊章為曾侯乙鑄宗彝一事。標音明文標示了鍾的懸技位置或敲擊部位及其所發音的名稱,它們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係。樂律理論記述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的律名對應關係。鍾銘所見律名二十八個、階名六十六個,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這套編鍾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全套編鍾音域寬廣,音列充實,音色優美。每件鍾均有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可以分別擊發而互不幹擾。亦可同時擊發構成悅耳的和聲,證實了中國古編鍾每鍾雙音的規律。全套編鍾具有深沉渾厚的低音、圓潤淳樸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鍾及鍾架銅構件是銅、錫、鉛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異。用揮鑄、分鑄、錫焊、銅焊、鑄鑲、錯金、磨礪製作而成,工藝精湛。編鍾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全套鍾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采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有六個丁字形彩繪木極和兩根彩繪撞鍾木棒與鍾同出。”

曾侯乙編鍾的總音域有五個八度,僅次於現代的鋼琴。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現代學者推斷這套編鍾不但可以演奏旋律,還可以演奏和聲。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這套編鍾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鍾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鍾,作為和聲。

曾侯乙編鍾的出現,讓人不由得對兩千年前中國古代音律發達的程度充滿了遐想,這麼精美的樂器,這麼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罕見,它同時也代表了我國古代青銅業的成就。曾侯乙編鍾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青銅樂器

在青銅時代,銅器的工藝最能反映物質文化發展的水平和特征。青銅樂器是古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為禮樂文化服務。這些青銅器物製作精巧,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風格獨特。青銅時代,是指人類社會已經發明和製作了青銅器,運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使整個社會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時代。青銅時代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稱為青銅文化。狹義地說,青銅工藝和青銅製品所涉及的文化,稱為青銅文化。我國夏商周時代是青銅文化的光輝時期。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古代金屬藝術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文物。

青銅製樂器的種類較多,最早的莫過於距今四千年前後的銅鈴。其他如鐃、鍾、鎛、鼓、錞(chún)於商代後期才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