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器物(8)(1 / 3)

出土於遼寧喀左馬廠溝的鴨尊,亦為靜立之態,高頸長喙,較實物要略微修長苗條一些;為穩定器身,兩腿外又加一立柱,也是作為器物造型受到限製的結果;鴨身飾以菱形格子,還有較強的裝飾意味。不過整個造像看上去已經十分接近於實物形體,單純樸實,毫無怪異奇特之感,諸如腳蹼、鴨尾也已注意細部刻畫;尤其是其線條的流暢、柔和,比例的勻稱、和諧,神情姿態的安靜、沉穩,更是打上了周器的鮮明印跡。

鑄於西周穆王時代的蠡駒尊,造像更加逼真,耳窩、腿肌、馬蹄等等,每個局部、細部都按實物雕塑,幾乎完全是馬駒的複製。這是一匹看上去十分乖巧的小馬駒,矮足,短尾,首微低,兩目凝視,前腿挺直並立,後腿微曲略開,靜靜地穩穩地立在那裏。據馬駒胸前銘文,知該尊作於參加周王舉行的執駒典禮之後,乃是作為獲賜兩匹馬駒的紀念,也就更重形象的栩栩如生,而較少受到器物造型的局限。

出土於太原金勝村的春秋時器鳥尊,寫實的追求更加明顯,雕塑也明顯精致、細密了許多,身上已呈羽翅狀紋飾。長著滾圓肚腹的身軀似向後微蹲,脖頸又向前伸去,造型有了動態之感。更為有趣的是,鳥尊的喙部已可開合,尊前傾時嘴便張開,複位後嘴又閉上,可謂模仿藝術與方便實用的“天作之合”。

這些尊象總體風格是務實,素雅,多呈靜態,沉穩甚至板滯有餘,活潑不足,這與它們大多作為擺設陳列的周製禮器不無關係。而與此有些異趣的春秋鳥尊,則已是戰國時器的先聲。

西周時代獨立的人物雕像也還少見,大多仍為器物的附屬性裝飾,但同樣與殷商時代的宗教意味有別,此時所鑄雕的人物已經完全沒有了怪異神秘和符號化的色彩,而變得十分平易、現實。現藏故宮博物館的刖刑奴隸守門鬲,鬲分上下兩部分,其下為房屋型,可將門閉合用於生火加溫。刖人連鑄在屋門上,下肢可見受刑殘斷,一手抱住門閂,隨著屋門的開關而給人以活動的感覺。

洛陽北瑤出土有一件人形車轄,人物附著在車轄上,作叉腰、屈膝而坐的姿勢,頭戴網狀束發物,長臉形,高顴骨,嘴微啟,已經完全是一個現實中的人物形象。隻是人物的表情還略顯呆板,像那些尊象一樣,這也有待戰國激情的到來而注入新的活力。

總體看來,周代青銅器較為寫實,風格趨於樸拙,出現了許多以生物寫實為特色的器物種類。實器型比商代的少,特別是酒器減少,但是食器增加。周代青銅器的器體比較薄,顯示出比商代更高超的工藝。周代青銅器的重要特點是出現了長篇的銘文。這為後來的曆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例如大盂鼎,有二百九十一字的銘文,講述的是關於禁酒的事情;還有“上勿下日,音為勿”鼎,共四百一十字,記裁的是一匹馬和一束絲買五個奴隸的事情。周代製作青銅器的目的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祭器;歌頌周王的美德;對貴族的賞賜;描述交換、婚嫁、訴訟等事情。列鼎的製度嚴格,顯示出森嚴的等級,如“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列鼎的數字為單數排列,簋則按照雙數排列。

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前475—前221)曾國(今天中國中部的湖北省隨縣、棗陽一帶)的一個諸侯,姓乙,因此被後世稱為曾侯乙,死於楚惠王五十六年。曾侯乙能被後世曉知並引起考古學者不斷考證其身份的原因是隨著1978年曾侯乙墓的被發現,以及在墓中沉埋了兩千四百餘年的大型國寶編鍾的麵世,震驚了世人,傾倒了世界。

因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因此也將這些編鍾叫做曾侯乙編鍾。曾侯乙墓的編鍾、編磬及其它樂器,是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最龐大的鍾鼓之樂的樂隊配製。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多,製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貴,保存之完好”,是湖北省內曆年來發掘的戰國墓僅有的一座,不僅規模大,而且保存完整。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一萬五千四百零四件,更有許多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其中有八件定為國寶。

曾侯乙墓共分四室,與樂隊有關的是中間最大一室和東邊次大一室;中間一室摹擬“殿庭”,東邊一室則是“寢宮”。“寢宮”放墓主棺槨(guǒ)一具及殉葬女子棺木八具,並有為其他樂器調音用的“均”(今人也稱“均鍾”)一件,十弦彈奏樂器一件,二十五弦瑟五件,竽二件,加上一件懸鼓。這些顯然是在“寢宮”演奏《房中樂》用的輕型樂隊,是所謂“竽瑟之樂”,由竽和瑟為主組合成的比較清雅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