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器物(10)(3 / 3)

遂太阿之神兵威名揚天下。

劍以俠士而揚名,俠士以劍而稱雄。早期的青銅劍成形於商朝,發達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吳越兩國都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劍身的花紋神秘華麗,即便是經曆了兩千五百年黑暗的輾轉,依然難掩其鋒銳,就如英雄,隔著多少世的歲月,依然在被人景仰。

中國刀劍最高的工藝水準在東漢時代出現的“百煉鋼”。百煉,就是“將鐵反複加熱、折疊鍛打一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後鍛造出最精純的鋼”。終因太過耗費不實用,“百煉鋼”的技術也失傳了。

據說,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愛刀劍,而且曾經不惜人力物力,製作了一批款式精美的刀劍,使得當時冶煉刀劍的技術大幅提升。但是清朝扣鳴刀上花紋鋼的技術是從日本、東南亞、中東、印度學習過來的。盡管在兩幹五百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使青銅劍不生鏽的技藝,盡管清朝的劍上也有花紋鋼。但中國的花紋鋼在唐代之後就失傳了。世界上最好的花紋鋼不在中國,我們古代刀劍的鑄造技術,沒有流傳下來。

和氏璧

世代的傳說為和氏璧與傳國玉璽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和氏璧是塊美玉,人們送給它的讚譽是“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和氏璧的傳說與楚人卞和有關。

相傳,春秋時,楚人卞種在楚山,一說荊山(今湖北南漳縣),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隻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歎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做石頭,忠貞之士被當做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四百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遊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五十餘年後,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遂據為己有。

秦昭王獲悉此事後,致信趙王說,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趙王懾於秦國威力,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機智過人的藺相如不辱使命,設計取回玉璧,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人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曆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不管是真是假,和氏璧在世間的傳說中完成了一次飛躍,它成為了權利的象征——傳國玉璽。

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其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傳國璽問世後,依然難脫其神秘色彩。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八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說完不見蹤影。傳國玉璽複歸於秦始皇。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鹹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征。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後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後交出玉璽,遭太後怒斥。太後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裏,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複歸漢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