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器物(11)(1 / 3)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蕩不安的時代。“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311),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鹹和四年(329),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複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由於曆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1096),鹹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宮員“考證”,認定是“真秦製傳國璽”的玉印。然而,據後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明弘治十三年(1500),戶縣毛誌學在泥河裏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但清初故宮藏玉璽三十九方,其中被稱為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做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據說真正的傳國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漠北了。真正的傳國璽是否和氏璧所為?又流向哪裏?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明清兩朝人士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已經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據《明史·輿服誌·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傳國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清高宗禦製《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複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

璧本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器,為六器與六瑞之首。形製為圓形中心有孔的片狀玉器。作為重要的禮器,璧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象征著昊天上帝、君主政權,以及吉兆和吉祥。楚文王將和氏玉以璧命名,足見和氏玉的名貴,後世關於將其製成傳國玉璽的傳說,終使其名至實歸。

原始人的圖騰——龍

龍對中國人來說,不僅是圖騰,是祥瑞,也是民族精神。龍最早在《山海經》中有記載:“南方祝融,獸身人麵,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勾芒,身鳥人麵,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

中國,是龍的故鄉。查海遺址出土的龍形石堆和龍紋陶片,是名副其實的“華夏第一龍”。龍全長19.7米,寬近2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大型龍形象。從形象上和鱗狀的紋飾上,都比較接近後世的龍的形象。

1987年7、8月間,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距今六千四百多年的一座仰韶文化遺址墓葬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蚌塑龍形,龍形造型大,形象逼真。該墓墓主居中,骨架右側就是那條沉睡了六七千年的龍,其形呈卷曲奔馳狀;骨架左側為一隻快步行走的虎。龍前虎後,氣度不凡,可以想象出主人在世時的威儀。龍虎形體由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蚌殼砌塑而成,龍身長2.5米,周身龍鱗結絡。龍頭、龍尾、龍眼、龍角、龍爪根據蚌殼凸凹對比的特點,經過精心組合,巧妙地刻畫出龍的威風八麵、目光凜凜的神態。展現了古代藝術的精華。

此外,繪刻在器物上的龍形很多,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等。距今約五千年前的紅山牛河梁女神廟還出土過一對玉龍。這些遺存,勾勒出龍的最初影像。

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從後來可考的材料看,龍的形象確實是經過不斷發展演變的,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征愈來愈多,形象日益複雜和威武。龍的形象說明了中華民族文化構成的多元性。龍是各部落原始圖騰的混合物。最初形象各異,昭示著最初氏族文化的差異。最終彙成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角似鹿,頭似馬,項尾似蛇,腹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腿似獸的完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