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器物(11)(2 / 3)

龍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幻生物。史載,華夏始祖黃帝通過和平談判組建了龐大的氏族聯盟。當時每個部族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獸。黃帝就為所有部落創建了一個新的民族圖騰,這個圖騰具有所有部落神獸的一部分特征,這就是龍的圖騰。它的形狀。是許多民族圖騰形狀的集合體。它顯示了遠古時代,中華大地的不同氏族,在不斷聯合、兼並、融合的過程中,創造了龍的形象。

前人把龍分成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體小者名蛟,體大者稱龍。傳說龍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說文解字》就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樣一來讓人越發感到龍的神秘。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後成為皇權象征,曆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龍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的主宰(龍王),四海龍王: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

龍與鳳凰、麒麟、龜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yà yǔ)、居、貔、狻猊(suān ní)。”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者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中國吉祥圖說》記:

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種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贔屭(bì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七子狴犴(bi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屭(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吻(chí wēn),又名鴟尾或鴟(chí)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從它誕生以後,便逐步遍布中國古今社會生活、百姓生活的各個角落,融入了人們的心靈,成為人們尊崇和喜愛的藝術形象,從日常生活的陶器、青銅器、瓷器、繪畫、玉器到象征皇權統治的皇家璽印,處處留有其靈動的身影。

銅車馬儀仗

《銅車馬》銅製,高104.2厘米,全長328.4厘米,馬高92厘米,總重約1200公斤,創作於秦朝,出土於陝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通往地宮的甬道中。

這是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西側地下約七米處挖掘出土的兩輛大型銅車馬之一。這兩件作品都為單轅,四馬,單禦者編製,尺寸約為車馬實際大小的二分之一。一號車為傘蓋,馭手呈站立姿勢,其傘蓋為圓型,車廂為方型,取天圓地方之意;二號車為篷蓋,馭手作跪姿。這裏介紹的是已經修複的二號車。

這件作品中,車馬結構完整,挽具齊全,裝飾物和一些小型構件由金銀製成,顯得異常富麗堂皇。銅車結構十分精密,鏤雕成菱形花紋格的車窗啟閉自如,金屬鞍轡上雕有精美的花紋裝飾,轡繩婉轉靈活。整個車通體彩繪,工藝精湛,氣魄恢宏。車上的馭手神情專著,顯得老成持重。他戴冠佩劍,衣紋稠疊,十分富有質感。麵部被敷以白色,但唇與雙頰是粉紅的,白色的領子上還繪有朱紅色的菱形花紋。四匹銅馬都被處理成白色,裝飾有大量金銀構件,造型基本相同,又在統一中進行了變化。

這件作品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反映出秦代工藝製作的高超水平。同時,它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鑄車馬,對研究中國古代車馬製度、雕刻藝術和冶煉技術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價值。

遙想當年秦始皇巡遊天下,必是車馬儀仗浩浩蕩蕩,一派氣吞山河之勢。1980年,在秦始皇帝陵車馬坑出土的兩輛大車馬似乎在訴說著當年的光景。“四馬駕一車”,應該是他乘的車吧?

關於皇帝自古是“天子駕四”還是“天子駕六”,這已經是學術界紛爭了兩千來年的一樁懸案,但秦始皇帝陵車馬坑出土的兩輛大車馬確實是“四馬駕一車”。

2002年10月,“天子駕六”終於在洛陽周王陵遺址出土,是否就能破解“天子駕四”還是“天子駕六”之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