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五彩較明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康熙五彩瓷的一個重大突破是表現色彩的更加豐富,釉上藍彩代替了嘉萬五彩中的青花並發明了黑彩等,不再用青花代替藍色。五彩器由在青花器上彩繪,改為直接在白瓷釉上彩繪,其藍彩燒成的色調,濃豔程度超過了青花。而此時的黑彩有黑漆的光澤,襯托在五彩的畫麵中,更加強了繪畫的效果。結合這種工藝,陶工們以當時的木刻版畫和年畫、各種插圖、繡像、畫譜等為藍本,創五彩琵琶尊作出了令人讚歎的康熙五彩瓷。
《飲流齋說瓷》認為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康熙五彩不但官窯器工細。民窯器也不遜色。《陶雅》說:“康熙彩畫手精妙,宮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餘龍鳳番蓮之屬,規矩準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係怪獸老樹,用筆散於恣肆。”(“客貨”即出賣的民窯器)康熙五彩常用彩料有紅、黃、綠、藍、黑、紫等,各色均有時代特征。紅彩,色調鮮亮紅潤,並閃現出五光十色的光暈,這種紅彩,有別於明代的棗紅色。黃彩,為深淺不一的蜜蠟黃。紫彩,多見葡萄紫,也見茄皮色者。綠彩,有墨綠、黑綠、苦綠、瓜綠、大綠、水綠等多種色調,其特點是色濃泛黑,有別明代綠中閃黃現象。黑彩,漆黑光亮,濃重沉著,多用於勾勒輪廓和點染局部,為新創色調。藍彩,豔麗醒目,多繪山石,使陡壁生輝,代替明代的青花色調。總之,康熙五彩鬥改明代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風格而改由白瓷為地直接為五彩為主的五彩風格並創造了多種品種。康熙五彩見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紅地五彩、藍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藍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器類十分豐富。
康熙時期,民窯瓷的大件產品較多,尤其是琢器,如尊、觚、魚缸等,尺寸之大勝於明代嘉靖、萬曆時期,碩大的體積喚起了一種力量上的美感。陽剛的造型與明朗豔麗的五彩裝飾融為一體,恰恰反映著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享年最長的康熙王朝上升、張揚的時代精神。
清代的五彩瓷,不僅在工藝手段、成型方法、繪畫手法上有所創新,同時在表現的題材上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康熙皇帝尊崇儒家,強調以德治國,以禮化民,這與中國的傳統思想一脈相承。所謂“成教化,助人倫”的藝術功用在這一時期的瓷器上表現得較為明確,如表現忠君思想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嶽飛傳》、《昭君出塞》等戰爭故事場麵,即民間所說的“刀馬人”,常以大幅圖畫出現在五彩瓷的裝飾上,氣勢恢宏、動作精彩誇張,不僅在國內受到人們的喜愛,也備受當時西洋畫家的青睞。另一類則是反映文人學士生活和愛好的畫麵,如“羲之愛鵝”、“東坡愛硯”,“淵明愛菊”、“茂叔愛蓮”、“竹林七賢”、“歲寒三友”、“秋聲賦圖”、“米芾拜石”等。再就是象征多子多孫的“榴開百子”的石榴圖案;象征多子、多福、多壽的由石榴、佛手、桃子組成的圖案;還有“望子成龍”、“麒麟送子”、“子孫滿堂”等祈福的吉祥圖案。而官窯人物以勸勉農桑、獎勵耕織的“耕織圖”為最佳。
康熙三十年(1691)後,由於廣開科舉,弘揚漢文化,瓷器上開始大量地書寫詩文詞賦,一些“狀元過街”、“獨占鼇頭”、“東坡題詩”之類的題字畫麵,書法工整、布局嚴謹。這類以文字為主題的陶瓷後來被視做清代陶瓷裝飾的一個典型特點。
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五彩瓷產生於宣德時期,但很少見,西藏薩迦寺有收藏。嘉靖、萬曆時期五彩器物比較多見,而且出現了大的罐、瓶類,胎骨變厚。與成化彩瓷迥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藍色外,還有釉上紅、綠、黑、孔雀藍、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見圖案內容有蓮池鴛鴦、鳳穿花、花卉奇石、嬰戲、雲龍、雲鳳、雲鶴、天馬、道教吉祥圖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窯也大量生產五彩瓷器。它們的特點是胎質較粗,釉層較厚,有時有失透現象。常見器型多為碗、盤、瓶、罐,圖案內容比官窯豐富,有神獸、色藻紋、蓮池水族紋、嬰戲、小說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風粗放,生活氣息濃鬱。但色彩不如官窯齊全,主要是紅、綠、藍、黃四種顏色,尤以紅、綠色為多,有些器物還沒有釉下青花。日本仿製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圖案、畫風上很相似。但日本瓷胎釉過細,與明末胎釉,特別是民窯瓷器胎釉顯然有別。
五彩瓷,以其清新明快、富麗典準的特點,備受收藏界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