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飲食(4)(1 / 3)

五味所以養五髒之氣,病而氣虛,所以不能多食,少則補,多則傷。五味各有獨到的治療功能,據《內經·藏氣法時論篇》所說,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穀粟菜果都有辛甘之發散、酸苦鹹之通泄的效用,這就進一步說明了這樣的道理:食物不僅可以果腹,給人以營養,而且都有良藥之功,可以用於保健。

這裏將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的性味都闡發出來了,其中的主要理論基本為現代食療學所繼承。《內經·素問》為假托黃帝之名而作,從它的思想體係分析,人們認為同戰國時的道家和陰陽五行家有密切的關係。不過我們引述的五味健身的理論,經現代醫學的檢驗,應當說是正確的,是可取的,它也是曆代醫家所奉的圭臬。

一般凡屬辛、甘、濕、熱的陽性食物,大多有升浮作用,有升陽、益氣、發表、散寒功用。凡屬酸、苦、鹹、寒、涼的陰性食物,則多有沉降作用,有滋陰、潛陽、清熱、降逆、收斂、滲濕、瀉下功用。我們一般的食者,不大了解各類食物的性味,讀了《內經》也許會弄得不知如何動筷子,不知吃什麼才好。其實一般日常飲食,隻要不偏食某味,不要吃得太雜太多,是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損害的。食物的性味大多比較平和,短期內偏食某種食物,也不致弄出什麼毛病來。當然在身體有了毛病時,或者體質本來就不大強壯,飲食還是注意一些為好。古人的經驗,許多是由教訓中得出的,而飲食保健的許多原則,又是數千年數不清的人一口一口吃出來的,雖不是都有值得傳承的價值,但總的理論體係還是值得肯定的。過去有存在的價值,現在和將來依然也有價值。

食療術

飲食既能養生,又可療疾,不過弄不好也會造成病痛與死亡,這些道理早在野蠻時代人們就懂得了。然而這些知識要上升為科學,不知經曆了多少個世紀。唐代開始出現了專門研究食療的學者和著作,一個新的學科逐漸形成。

唐初醫藥學家孫思邈,少時因病而學醫,一生不求功名,潛心研究醫藥學。他著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被後人尊為“藥王”。孫思邈的這兩部著作有專章論述食療食治,對食療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千金方》又名《備急千金要方》,全書三十卷,第二十六卷為食治專論,後人稱之為《千金食治》。所以名為“千金”,有一方藥值千金之意。孫氏自謂“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千金食治》的緒論部分談到了食療的必要性,孫思邈援引東漢名醫張仲景的話說:“人們平時不必妄用藥物,否則會影響肌體內的平衡。”孫思邈說:“人安身的根本,在於飲食;若要療疾見效快,就得憑於藥物。不知飲食之宜的人,不足以長生;不明藥物禁忌的人,無法根除病痛。這兩件事至關重要,如果忽而不學,那就實在太可悲了。飲食能排除身體內的邪氣,可安順髒腑、悅人神誌。如果能用食物治療疾病,那就算得上是良醫。作為一個醫生,先要摸清疾病的根源,知道它給身體什麼部位帶來危害,然後以食物療治。隻有在食療不愈時,才可用藥。”孫思邈還談到飲食不當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提倡少吃一些佳肴,要注意選擇對人體有益的食物。他告誡人們說:“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人飽,食訖覺腹中彭亨(漲肚)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又夏至以後,迄至秋分,必須慎肥膩、餅臛、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仿。夫在身所以多疾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又魚膾諸腥冷之物,多損於人,斷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幹,肌體潤澤,卒多食之,亦令腹脹泄利,漸漸自已。”這既談到一些配餐禁忌,也談到飲食與季節的關係,尤其節食一說,包含著極科學的道理。

《千金食治》分果實、菜蔬、穀米、鳥獸等篇,詳細敘述了各種食物的藥理與功能。

果實篇述及檳榔、豆蔻、蒲桃、覆盆子、大棗、生棗、藕實、雞頭實、芰實、栗子、櫻桃、橘子、梅、柿、木瓜、甘蔗、芋、杏仁、桃仁、李仁、梨、安石榴、枇杷葉、胡桃等二十多種果類。提倡多食大棗、櫻桃,能使人身輕如仙。告誡不可多食者有:梅,壞人牙齒;桃仁,令人發熱氣;李仁,令人體虛;安石榴,損人肺髒;梨,令人生寒氣;胡桃,令人嘔吐、動痰火。食杏仁尤應注意。孫思邈引扁鵲的話說:“杏仁不可久服,令人目盲,眉發落,動一切宿病,不可不慎。”

菜蔬篇記有包括枸杞葉、枸杞、瓜子、越瓜、胡瓜、早青瓜、冬葵子、莧菜實、苦菜、薺菜、蕪菁、菘菜、芥菜、苜蓿、蔥、韭、薤、海藻、白蒿、藿、蓴、小蒜、茗葉、蒼耳子、食茱萸、蜀椒、幹薑、生薑、芸苔、竹筍、茴香等在內的蔬菜野菜五十多種。孫思邈說,越瓜、胡瓜、早青瓜、蜀椒不可多食,而莧菜實和小莧菜、苦菜、苜蓿、薤、白蒿、茗葉、蒼耳子、竹筍均可久食,令人身輕多力,可延緩衰老。

穀米篇記有穀物及其釀造製品二十餘種,包括薏仁、赤小豆、蕎麥等,食鹽也附在其中。孫思邈說,薏仁、胡麻、白麻子、飴、大麥、青粱米久食身輕有力,令人不老;而赤小豆令人肌膚枯燥;白黍米和糯米令人煩熱;鹽損人力,黑膚色,這些都不可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