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蛋大約從魏晉時代起,茶與酪、酒一樣,同為筵宴飲品中的佳品,史籍中甚至有以茶代酒的美談。《晉中興書》說,晉時升任吏部尚書的陸納,在任吳興太守時,有一次衛將軍謝安約好友來拜訪他。他的侄子陸俶是個熱心腸,對叔叔不準備筵席待客深感不安,但也不敢問明原因,自作主張地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菜,靜候謝安的到來。謝安來了,陸納隻命人端上一杯茶來,再擺上一些茶果。陸椒見了,覺得過於寒酸,就趕緊將自己準備的酒菜端上來待客。侄子滿以為這樣一定能討得叔叔的歡心,沒想在客人告辭後,叔叔先逮住他打了四十大板,怒氣衝衝地說:“你不能為叔叔爭光倒也罷了,卻為何還要毀了我清淡的操行?”明白了!這位追求的是淡泊,一杯茶水,成了士大夫們以清儉自用的標牌。茶在這個場合,已非一般的飲料,它的作用又有了升華。又如《晉書·桓溫傳》說,桓溫任揚州太守時,生活比較節儉,每逢宴飲,隻用七子攢盤擺些茶果。茶果就是飲茶時所用的點心,可見桓溫亦是以茶代酒。酒宴前後,茶水是一種極好的輔助飲料,弘君舉《食檄》雲,“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說的便是主賓見麵,寒暄之後要獻上清茶,這大約是兩晉時期形成的待客規矩,到現代依然是天經地義的習慣性禮儀。
兩晉至南北朝時期,無論是平民或帝王,有不少嗜茶者,茶飲之風又甚於漢時。在八王之亂中蒙難的晉惠帝司馬衷,曾飲過侍從們用瓦盂獻給他的茶水(《晉四王遺事》)。齊武帝蕭頤在他的遺詔中,明言死後“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幹飯、酒脯而已”(《南齊書·武帝紀》),要以茶飲作為供品,生前一定是很愛飲茶的。帝王愛茶,大臣、平民也愛茶,甚至以茶水祀鬼敬神。及至唐宋,飲茶更是蔚為風尚,那滋味,那感覺,又非前代可以比擬的了。
陸羽與《茶經》
盛唐以後,茶飲更為普及,南方和兩京已形成“比屋之飲”的趨勢,幾乎是家家戶戶都飲茶。尤其是在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後,飲茶很快成為無論貧富階層都盛行的一種社會風尚。飲茶自經陸羽倡導後,千餘年來人們對此道的熱情從未減退,還以此帶動了許許多多的域外人。
陸羽,字鴻漸,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他本是一個棄嬰,被僧人收養在寺廟中。長大後他逃離出走,埋名隱姓,曾學演雜劇,成為伶師。青年時,他隱居浙江吳興的苕溪,自稱桑苧翁,闔門專心著書。在此期間,曾被朝廷召為太子太學和太常寺太祝,均未赴任。陸羽生性嗜茶,悉心鑽研茶學,以精深學識寫成《茶經》三卷,他因此而被後世奉為“茶神”、“茶聖”。《茶經》成書一千二百多年以來,屢經翻刻,據不完全統計,現存藏本多達一百六七十種,散佚版本還不知有多少。《茶經》影響遠及國外,曰、韓、美、英都有許多藏本和譯本。
陸羽的《茶經》集中唐以前茶學之大成,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茶學百科全書。《茶經》追本尋源,首先談及茶的曆史名稱、茶樹的種植方法及茶葉的性味等,還列舉了分辨茶葉優劣的一些基本標準。這些標準是陸羽的標準,也是唐時通行的標準。
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味性寒,是敗火的最佳飲料,不僅能解熱渴,還可去煩悶、舒關節、長精神。不過他又特別指出,如果采摘季節不適,製作不精,那樣的茶葉飲了不僅無益,反會使人生病。采製茶葉有專門的用具,茶葉製作要經過采、蒸、搗、拍、焙等幾道工序,要求很嚴。采茶最好的季節,在唐代認為是二月至四月,時間也要合適,須趕在早晨露水幹時采摘,天雨不得采;晴而有雲亦不得采,否則會直接影響到成茶的質量。
讀《茶經》可知,中國古代的茶道,至遲在唐代中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係,采茶、製茶、烹茶、飲茶,都有明確的規範,非常嚴謹。以烹茶為例,首先要求有一套特製的茶具,包括爐、釜、碾、杯、碗等。唐代茶具陸續見有出土,長安西明寺遺址曾發現過大茶碾;西安和平門外則發現過七件銀質茶盞托。唐代茶具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品種較為齊全。法門寺茶具均為銀器,有烹煮茶湯用的風爐、鍑、茶匙、則、熟盂;有點茶用的湯瓶、調達子;有碾茶羅茶用的茶碾和碾軸、茶羅;有貯茶用的盒;還有貯鹽用的簋、鹽食;有烘茶用的籠子;有飲茶用的茶托、茶杯等。這是一次空前的發現,對於茶史研究極具意義。
按陸羽的說法,唐代所用茶杯時興用玉青色的越瓷和嶽瓷,盛上茶呈現白紅之色。如用其他瓷係,效果則不大理想,如邢州白瓷易使茶色發紅,壽州黃瓷則使茶色發紫;洪州褐瓷又使茶色發黑,都不宜選用。茶葉在蒸搗後,用模具壓製成餅狀,飲用時先須用炭火烤熱,但不得用染有腥穢氣的木炭和朽木為燃料。茶葉烤熱後要馬上用紙袋封好,以防香氣散失,要等到冷卻後再碾為細末備用。現在一些少數民族烹茶,也有烤茶這道程序,應當是傳承了唐人飲法的結果。
任何飲料部離不了基本原料——水。水的品質對飲料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古時如此,現代亦如此。古人釀酒烹茶,都十分注意水的選用。依《茶經》所說,唐人烹茶以為用山水最好,實際是礦泉水;其次是江水;井水最次,非不得已時不用。山水中又以乳泉浸沉者為上,瀑湧湍急者不能取用,令人生頸疾。山穀中停蓄的溪水也斷不可取,防有毒害。如用江水,要到遠離人居的地點去取;不得已用井水,則到在經常汲水的井中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