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飲食(8)(1 / 3)

在東周時代的社會大動蕩、大變革中,湧現出許多學派,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從不同的階層和集團的利益出發,著書立說,闡釋哲理,開展爭辯,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麵。其中影響較大的一些學派,大都有與學術思想相關聯的飲食理論,這些理論直接影響著當時和後來的社會生活。在飲食理論上有代表性的學派主要有墨家、道家和儒家三家,其學術代表人物是墨子、老子和孔子。

墨子名翟,宋國或魯國人。他曾自稱為“賤人”(《墨子·貴義》),做過木匠。墨子的生活十分儉樸,提倡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節儉理論(《墨子·魯問》)。他的學生,吃的也是藜藿之羹,穿的亦是短褐之衣。為了解決社會上“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三患”問題,墨子提倡社會互助,還提出積極生產和限製消費的辦法,反對人們在物質生活上追求過高的享受,認為能吃飽穿暖就可以了。看來,墨家是不求貪味之美、烹調之精的,飲食生活維持在較低的水準。墨家以夏禹為榜樣,晝夜不息,自願吃苦,反對不勞而食,還攻擊儒家的“貪於飲食,惰於作務”,格調似乎還比較高雅。

老子姓老名聃,或說名李耳,楚國人,曾任周王守藏吏。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的理想,老子以為發達的物質文明不會帶來好結果,主張永遠保持極低的物質生活水平。他認為應當節儉,清心寡欲,與世無爭,知足而止,一切禍亂就無從發生,天下可得太平。他說過於追求滋味,反倒會傷害人的胃口。所以老子又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說法,以無味即是味,也算是一種獨到的飲食理論(《老子·六十四章》)。老子還明確提到飲食對人的修養的重要意義,有“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的議論(《文子·符言》)。老子的飲食思想比起墨家來,似乎倒退得較遠。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出身沒落貴族,少時貧賤,後官至司寇。孔子的飲食理論同他的政治主張一樣著名,他把禮教思想與飲食實踐融彙一體,其中許多教條法則直到今天還有一定的影響。孔子反對在飲食上過於鋪張;但從另一方麵講,他的飲食生活也確有講究之處,隻要條件允許,他還是不讚成太草率、太隨便的。飲食注重禮儀禮教,講究藝術和衛生,這成為孔子行為的重要準則之一。

被後世尊為“聖人”的孔子,對於自己的一套飲食說教,大部分是身體力行的,隻是在異常情況下稍有違背。如有時赴宴,主人不按禮儀接待他,他便以無禮製非禮。不合禮法,給魚肉他也不吃;若以禮行事,蔬食也當美餐。如據《說苑》所述,魯國有一位生活儉樸的人,用瓦鬲做了一頓飯,吃起來覺得很香美。於是他把飯盛在一個土碗內,拿去送給孔子吃。孔子很高興地接受了這碗飯,“如受大牢之饋”,就好像接受了牛羊肉一樣。他的弟子很納悶,大著膽子問他:“這土碗不過是低賤的物件,這飯食也不過是粗糙的食物,先生為何顯得如此之高興?”孔子回答說:“並不是因為他送來的飯好,而是因為饋贈者吃了覺得味美而想到了我,所以才感到如此高興。”又見《呂氏春秋·遇合》說,為了那完善全美的周禮,孔子聽說周文王愛吃菖蒲菹,自己也皺著眉頭吃那味道極不宜人的東西,三年之後才習慣了那怪昧。就這樣為體會周禮的精髓,孔子不惜受三年的苦熬,去吃那並無美味的食物,他也真是夠實在的。

可以認為,儒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核心,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飲食思想與觀念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飲食文化的核心,它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儒家所追求的平和的社會秩序,也毫不含糊地體現在飲食生活中,這也就是他們所倡導的禮樂的重要內涵所在。

“食不語,寢不言”,孔子的話語至今還在我們的耳邊回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儒家學說也經曆了漸次改造與發展的過程,始終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幹,它始終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產生著重大影響。

長生不老活飲食

生活在周漢時期的人們,一方麵夢想長生不死;另一方麵還要追求死而不朽。但無論做什麼努力,任何人都是免不了一死的。

死而不朽的追求,早在東周時就已成趨勢,到漢初則發展到新的高峰。1978年初夏,湖北省隨州市發掘出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墓,墓主人為曾國君曾侯乙;墓深13米,墓穴麵積220平方米。墓室用380立方米的方木壘成,高達3米。墓室周圍填充有6萬公斤的防潮木炭,木炭上再以青膏泥密封。上麵又蓋有厚重的大石板。采取如此嚴密的措施,自然是為了死而不朽,遺憾的是這個目的並沒有達到,埋在墓中的包括曾侯乙在內的22位死者,當他們的木棺被打開時,全都是白骨一具了。

到了漢代,不朽的追求又有升格,方法也有了發展。考古學家於上世紀70年代在湖南和湖北進行了兩次重要的發掘,先後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一女一男兩具西漢屍體,表明2000多年前的古人雖然沒能實現不死的夢想,卻完成了不朽的追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