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女屍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隨葬的數千件物品大多也完好無損。它們都是送給死者在冥界使用的日常器具物件,主要有漆器、陶器、竹木器、樂器、紡織品,還有許多瓜果和食銅壺品等。墓中還出土了記載隨葬品名稱和數量的竹簡312枚,其中半數以上書寫的是食品名稱,主要有肉食饌品、調味品、飲料、主食和小食、果品和糧食等。以下便是竹簡記載的主要食物品類:
1.肉食類饌品主要有羹二十四鼎。羹有五種,即大羹、白羹、巾羹、逢羹、苦羹。
大羹為不調味的淡羹,講究本味,共九鼎。原料分別為牛、羊、豕、狗、鹿、鳧、雉、雞。白鰿即用米粉調和的肉羹,或稱為“糝”,共七鼎,分別為牛白羹、鹿肉鮑魚筍白羹、鹿肉芋白羹、小蔥鹿肋白羹、雞瓠菜白羹、鱝白羹、鮮鱯藕鮑白羹,主料為肉魚,分別配有筍、芋、豆、瓠、藕等素菜。巾羹共三鼎,為狗巾羹、雁巾羹、鰿藕巾羹,不知為何名之為“巾”。逢羹可能指用麥飯調和的肉羹,古時將煮麥名為“逢”。逢羹也是三鼎,主料為牛、羊、豕。苦羹指加有苦菜的肉羹,共兩鼎,主料為牛肉和狗肉。
另有魚膚一笥,魚膚指未經鹽醃的魚幹。此外還有鯉、鰿、雜魚製成串的幹魚。
還有脯臘五笥,脯與臘都是幹肉,有牛脯、鹿脯、胃脯、羊臘、兔臘、幹肉之外,又有肉炙八品,就是烤肉,原料為牛、犬、豕、鹿、牛肋、牛乘、犬肝、雞。
值得注意的是,埋入墓的食物還有濯5種,分別為牛胃、脾、肺及豚、雞。濯本為一種食法,又寫作鬻,是將肉萊放入湯鍋涮一下即食用的方法,與近代火鍋食法相似。
其他還有膾四品,為牛、羊、鹿、魚,是生食的物料。又有火腿八種,分別為牛、羊、犬、豕的前後腿。還有熬十一品,為豚、兔、鵠、鶴、鳧、雁、雉、鷓鴣、鵪鶉、雞、雀,以野禽為主。熬為古代“八珍”之一,是一種精製的醃幹肉。
2.調味品主要有脂、魫、醬、餳、豉、醢、鹽、菹和齏,共九類十九種,以鹹味為主,五味俱全。
3.飲料有酒四種:白酒、溫酒、肋酒、米酒。溫酒指多次反複精釀之酒;肋酒指濾糟清酒;米酒指醪糟。
4.主食主要為飯和粥,用稻、麥、粟烹成。同時還見有未烹的糧食和酒曲等,盛在麻袋中。
5.小食即今之點心,有糗煹七種,即棗糗、蜜糗、荸薺糗、白糗、稻蜜糗、稻糗、黃糗。還有粔敉一笥,用蜜和米麵煎成;餢飳一笥,為一種油煎餅。
6.果品有棗、梨、栯李。
7.種子有冬葵、油、蔥、大麻、五穀。
上列肉食類撰品按烹飪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十七類,約有七十餘款。根據竹簡的記載統計,墓中隨葬的飲食品類多達近一百五十種。出土實物與竹簡文字基本吻合,盛裝各類食物的容器很多都經緘封。並掛有書寫食物名稱的小木牌。有的食物直接盛在盤中,好像正要待墓主人享用。
讓發掘者感到驚奇的是,這座墓中出土的一些食物許多都還保留著原本的模樣,如雞蛋有明確的形狀;連薄切的藕片也清楚可辨,要知道它們在地下埋藏了足有兩千多年!
奢侈之風
與神仙家的不吃飯不同,享樂至上的貴族有自己特有的派頭。酒池肉林,肴烝紛羅,食必方丈,漿酒藿肉,這些詞都是用於描述貴族階層的飲食生活的,貴族們的窮奢極欲,在不斷翻新的筵宴上充分體現出來。
貴族是隨著文明時代的到來而出現的,在階級社會中,這是一個最奢侈的階層,它享受著最好的宮室、車馬、衣冠和飲食,這是曆史賦予的一種特權。就飲食而論,貴族們有大吃大喝的傳統,這傳統在夏商時期即已形成。《帝王世紀》說夏桀為“肉山脯林”。大概可以算作這傳統的開端。商紂時也有“肉林”、“肉圃”之類,大量的牲肉委之於地,堆成山林,貴族們肉食量消耗之大,可以想象得出來。到了周代,貴族們的飲食生活十分講究一種固定的格式,強調“禮食”。例如周王的飲食,禮製規定實際是以豐盛為原則,有“八珍百饈”之說,一頓飯庶饈有百二十品;配醬亦是百二十品,不可謂不豐盛了。
上層統治者上自宗室、封君、公卿、大夫,下至一般官吏,肆意揮霍,沒有什麼限度,整個統治階級過著極其富足的生活。經濟發達了,還要繼續向更高水平發展,怎麼辦呢?於是漢代就出現了用高消費促進高發展的經濟理論。被認為成書於漢初的《管子·侈靡篇》,提出了“莫善於侈靡”的消費理論,提出“上侈而下靡”的主張,叫人們從上到下盡情吃喝,盡情享樂,隻有盡情消費,才能刺激經濟進一步發展。如何變著法子侈靡呢?可舉“雕卵”和“雕橑”為例,叫做“雕卵然後瀹之,雕撩然後爨之”,讓人在雞蛋殼上美美地畫上圖畫再煮著吃;在木柴上刻上花紋再拿去燒火。這樣無聊的消費,表明沒有比這樣更侈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