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飲食(12)(2 / 3)

漢代以後,作為飲食器皿的漆器數量銳減,這應當與瓷器的興起有關。不過各代仍能製出一些漆器精品,如唐代華麗的金銀平脫和雕漆(剔紅、剔犀)漆器;宋代一色和螺鈿漆器;明清的描金、雕填、戧金、百寶嵌漆器等。百寶嵌是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珊瑚、瑪瑙、琥珀、玳瑁、螺鈿、象牙、犀角、玉石等做成嵌件,在漆器表麵鑲成絢麗華美的浮雕畫麵,顯示出一種別類漆器不見的珠光寶氣效果。

古代中國不像西方那樣喜歡用金銀打造食器,較早的金銀飲食器皿是屬於戰國時代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和金杯是所見不多的例子。西漢以後直至唐代,見到一些舶來的金銀器皿,造型及紋飾都不屬中國傳統文化範疇。唐代自公元8世紀中葉起,金銀器的製作漸入盛期,出土不少仿自西方的器皿,有的為西器造型東方紋樣,別具一格。唐時也製作了不少純唐式的金銀器皿,或清素典雅,或富麗玲瓏,工藝十分精湛。唐代金銀器的主要器形有杯、壺、碗、盤、盒等,一般全都飾有精美的花草類紋飾,顯得富麗輝煌。更有一種“金花銀器”,器表刻紋後又經鎏金處理,十分絢美,它是唐以前所不見的新興金銀工藝。

考古發現的唐代金銀器已達千件以上,是僅限於上層統治者使用的高檔飲食器具,所以它的輝煌之美,不是一般人所能欣賞得到的。唐代以後,作為飲食器的金銀器製作已沒有那樣大的規模,使用的範圍多限於皇族和高級官吏,明代帝陵中就有發現,清代宮廷中也保存不少。

古代高級的飲食器皿,還有所見不多的玻璃器。玻璃器出現在先秦時代,漢代已有了玻璃杯盤,同時也輸入了一些羅馬玻璃器皿。兩晉南北朝時代,除羅馬玻璃器外,又輸入了一些薩珊玻璃器。北朝時中國已掌握吹製玻璃技術,到唐代時已有不少本土生產的玻璃器皿。

玻璃杯在唐代是備受歡迎的高級飲器,它的亮麗之美是其他器皿所不能比擬的。有關唐史的典籍就有不少外國遣使貢獻玻璃杯的記載,也有一些使用玻璃杯的記述,如《太真外傳》中就有“太真持玻璃七寶杯,酌涼州所獻葡萄酒”的話,表明玻璃杯在當時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享用得了的。

中國古代飲食器具不限於前述這幾種質料,但一些主要品種大體包括在其中了。彩陶的粗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銅器的莊重之美;漆器的秀逸之美;金銀器的輝煌之美;玻璃器的亮麗之美。都曾給使用它的人們以美好的享受,而且是美食之外的又一種美的享受。

美器的傳統,有以古樸為美,也有以新奇為美;有以珍貴為美,也有以簡素為美。美的境界並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美器與美食的諧和,是飲食美學的最高境界。杜甫《麗人行》中“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的詩句,同時吟詠了美食美器,烘托出食美器亦美的高雅境界。李白《行路難》中“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的詩句,也將美食美器並稱,這顯然是統治階級的傳統,屬於以珍貴為美的一類。陸遊《小宴》詩中“洗君鸚鵡杯,酌我葡萄醅。”旬,及《埭西小聚》詩中“瓦盎盛蠶蛹,沙鍋煮麥人。”句,則是平民階層的傳統,也體現出一種美,屬於自然素樸之美。

菜饌與名稱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沒有無名的菜肴。傳統菜當然有傳統名稱,以名誇菜;創新菜一定取新穎名號,以菜誇名。一桌筵席,往往也冠以特定的名稱,它會牢牢印在食客的腦海裏。一個雅名;可能就是一個絕句妙語,令人反複品評;一個巧名,可能包含一段生動傳說,讓人拍案叫絕;一個趣名,可能涉及一個曆史典故,使人回味無窮;如果是一個俗名,也許就是一個諧趣笑談,逗你前仰後合。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菜肴的命名上也能充分體現出來。

一個美妙的菜肴命名,既是菜品生動的廣告詞,又是菜肴自身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菜名給人以美的享受,它通過聽覺或視覺的感知傳達給大腦,產生一連串的心理效應,發揮出菜肴的色、形、味所發揮不出的作用。

據烹飪史專家的研究,中國菜肴的命名重在一個“雅”字。菜肴名稱的雅,也就是美雅、高雅、文雅。菜肴命名之雅,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即質樸之雅,意趣之雅,奇巧之雅,諧謔之雅。大量菜肴的名稱,幾乎都是直接從烹調工藝過程中提煉出來的,以料、味、形、色、質、器及烹飪技法命名,表現出一種質樸之雅。以食料命名的,有荷葉包雞、鰱魚豆腐、羊肉團魚湯等;以味命名的,有五香肉、十香菜、過門香等;以形命名的,有櫻桃肉、蹄卷、太極蛋等;以質命名的,有酥魚、脆薑、到口酥等: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玉露團、琥珀肉等;以烹法命名的,有炒肉絲、粉蒸肉、幹煸鱔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