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飲食(13)(1 / 3)

菜品的悅目,除色彩之外,還有它的形狀。說到菜品的形,那就要談談刀下功夫了,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刀工。庖廚活動既有大刀闊斧,也有精割細切,甚至還有精工雕琢。中國廚師的案頭功夫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切割之工。西方廚師的基本功,不會以刀工為值得驕傲的技藝。東西方的差別,在這一點上表現十分明顯。我們的食料是精心切好再下鍋,吃起來十分便當。人家是囫圇吞棗般,或是“卸”成幾塊後下鍋,等吃的時候再用餐刀切成小塊叉著吃,吃起來顯然要費點勁。不論從烹調的角度看,還是從食用的角度看,中國菜都略勝一籌,科學之中透出一種精巧靈便。

我們講究刀法的傳統,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論語·鄉黨》記孔子“割不正不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沒有廚師熟練的刀工做功底,老夫子是不會有這樣高水平的要求的。

古人為了悅目,還運用雕刻彩染的手法,創製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菜肴和點心,將藝術表現形式直接運用到飲食生活中。塑形、點染、刻畫、花色拚盤,造型藝術的手法無所不取,餐桌上的食物形態變化多姿,有時會美得食客不忍動筷子。文獻記載,唐代已有應用廣泛的麵塑技術,如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記有一組麵食製品,以麵塑成蓬萊仙人七十個,入籠蒸成。又據《北夢瑣言》說,唐有侍中崔安潛,是個食素的佛教徒,他出鎮西川三年,招待下屬時,“以麵及蒟蒻之類染作顏色,用象豚肩、羊腥、膾炙之屬,皆逼真也”。素食葷做,其曆史也夠久遠的了。

為了使食品的形與色更加美觀,古代使用的技法還有雕刻和黏砌。食品雕刻的古例,在《東京夢華錄》中可以讀到,宋代汴京人在七夕“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花瓜一為賞玩,一為乞巧,是在特別節日裏一種美的點綴。又據李鬥《揚州畫舫錄》說,揚州人善於製作西瓜燈,用西瓜皮雕刻出人物、花卉、蟲魚之形,內燃紅燭,新奇可愛。黏砌的手法,一般用於果品。據《春明夢餘錄》記載:“明初筵宴、祭祀,凡用茶食果品,俱係散撮。至天順後,始用黏砌。每盤高二尺,用荔枝圓眼一百二十斤以上,棗柿二百六十斤以上。”一盤堆砌果品如此多,難怪要用黏砌的辦法了,黏合劑不知是不是糯米漿之類?

古人在飲食上花費的心思,還可以從小小的雞蛋上反映出來。古有雕卵的飲食傳統,將雞蛋雕鏤出花紋圖案,還要點彩染色,又稱“鏤雞子”。雕卵的傳統,最遲在漢代已經形成,或者更早,《管子·侈靡篇》中“雕卵然後瀹之”的話,便是證明。到了唐代,鏤雞子已成寒食節的必備食物了,見於《太平廣記》的記述。駱賓王還有《鏤雞子》詩,說唐時將雞蛋刻成各種人臉的樣子,還要上彩,“刻花爭臉態,寫月競眉新”。元稹的《寒食夜》詩,也提到雕卵,“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鬥贏時”。從詩中看出,雕卵還要在一起鬥試,要比比看誰鏤得最美。

到了清代,畫卵的勢頭越來越大了,範圍由寒食擴展到男婚女嫁和生兒育女上,規模大到“懸以竹竿,凡數百枝”。實際上,畫卵的傳統已沿至當代,作為純粹工藝品的彩蛋,畫工更精了,保存價值也更高了。

兼觀賞與食用為一體的工藝菜,最實惠的還是花色拚盤。古代花色拚盤的出現應當不晚於南北朝時期,《梁書·賀琛傳》說當時餐桌上有“積果如山嶽,列肴同綺繡”的風氣,這裏當包括了花色拚盤。《北齊書·元孝友傳》裏有一句話說得更清楚,表明當時確已出現大型花色拚盤菜肴,“今之富者彌奢,同牢之設,甚於祭盤。累魚成山,山有林木;林木之上,鸞鳳斯存。徒有煩勞,終成委棄”。用魚塊擺成山丘之形,再用肉類植成林木,又有食料雕刻的鸞鳳立於林木之上。這不是山水盆景,卻勝似盆景,把飲食變成了地道的藝術欣賞。

到了唐代,更出現了組合風景拚盤,甚是壯觀。《清異錄》的記述說:“比丘尼梵正,庖製精巧過人,用肉物瓜蔬鬥成景物,合成輞川圖小樣。”這是一種特大型花色拚盤,輞川為地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的藍田縣境。因穀水彙合如車輞之形,故得其名。輞川本是唐代著名山水詩人兼畫家王維及宋之問的別墅所在地。有白石灘、竹裏館、鹿柴等三十處遊覽景區。梵正為尼姑,她以食料拚成輞川圖大盤,可以說在當時是空前絕後的創舉,是中國烹飪史值得一書的事情。

食物的味道是最重要的,與味道同列的,還有它的營養作用。味道與營養之外,食物的形與色,在古人看來,也是需要講究的,它們是用於滿足視覺享受的。食物本來具有的色與形,在人的眼中就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色彩,經割烹之後,不僅成為一款款精美的肴饌,而且也算得上是一件件絕妙的藝術品。

中國烹飪注重肴饌色彩的配置,講究刀工,除了烹調技法上的目的外,很大程度上是為食者設想的,是為食者悅目設想的。悅目的結果,一是增進了食欲,再就是陶冶了性情,既飽胃,又娛心。

科學實驗證明,飲料與食料的色彩,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味覺的靈敏度,對食欲起到刺激或抑製的作用。有報告說,將煮好的同一壺咖啡分盛在不同顏色的玻璃杯中,然後讓幾個人品飲,結果他們的感覺是:黃杯中的味淡,綠杯中的味酸,紅杯中的味美。還有報告說,藍色和綠色使人食欲不振,黃色或橙色能刺激人的胃口,紅色可以明顯地增進食欲。各種顏色在餐桌上對人的味覺有不同的感知作用,白色有潔淨、鬆嫩、清淡的感覺;紅色給人印象強烈,有濃厚的香味和酸甜的快感,味覺鮮明;黃色給人清香鮮美的感覺。金黃色具酥脆幹香感,淡黃色具淡香甜嫩感;綠色給人以明媚、鮮活、自然的感覺,蔥綠和嫩綠一看便覺新鮮清淡;茶色具有濃鬱芳香的感覺,咖啡色、紅褐色有加強味感的作用;黑色易給人味苦的印象,但近於黑色的深棗紅色有味濃幹香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