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冰糖葫蘆,北方人還以冬至食赤豆粥敗火。《歲時雜記》說:“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氣。”這就是現在的紅豆粥。粥作為節日食品,用得比較多,值得提及的還有祭灶日的口數粥。《乾淳歲時記》:十二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武林舊事》也說:“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謂之‘口數’。”範成大為此還作有《口數粥詞》。這粥人人都要吃,貓犬都不例外,因此名為口數粥。口數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樣,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瘟病。赤小豆,古代又稱小菽、赤菽或米小豆,現代一般稱為紅小豆。紅小豆多用作豆湯、豆粥、豆餡,為北方人所喜愛。中醫認為,紅豆性平昧甘,有健脾利水、清利濕熱、解毒消腫的功效,對脾虛不適、泄痢便血等症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冬要防瘟,夏要防暑,夏令也有不少用於健康的節物。《元池說林》:“立夏日俗尚啖李。時人語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故是日婦女作‘李會’。取李汁和酒飲之,謂之駐色酒。一曰是日啖,令不疰夏。”古代以入夏寢食不安為“疰夏”,又寫作“蛀夏”。立夏日還以飲七家茶的方式防疰夏,見於《熙朝樂事》和《清嘉錄》的記述,對此我們在上文已提及。立夏的節物還有上海嘉定人的麥飯、浙江桐鄉人的粉餅、太湖一帶的麥豆羹,都與防疰夏有關。幽此可以看出南方人較為注重立夏這個節日,這一天要吃一些防暑食物,以保炎夏平安。
以健康體魄為目的的飲食宜忌,是中國飲食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常獨特的內容。中國古代的飲食宜忌,更多地具有時令特點,可以稱為“節令食宜”和“節令食忌”。同是一種食物,某個時令不宜食用,或某個時令最宜食用,這是中國節令飲食的中心內容,其主要作用仍然還是療疾、祛邪、保健。如《歲時雜記》說,“自寒食時,曬棗糕及藏稀餳,至端午日食之,雲治口瘡。並以稀餳食粽子。”
古籍中的節令飲食宜忌,用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不一定全都符合科學道理,用心卻是極可貴的,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古今都是一樣的。
此外我們還注意到,古代有以淡泊飲食養生的傳統,而節日飲食的種種搭配,都是這傳統的集中體現。傳統的節令飲食,多數都清淡素雅,製作較為簡單,而風味卻很獨到。煮元宵、餃子、餛飩、麵條、烙春餅、烤月餅、蒸糕、包粽子、在製作上包括了蒸、煮、烙、烤等一些基本的烹調方法,在品類上有幹食、濕食、流食,有熱食,有點心。非常全麵。
養生為飲食第一要義,節令飲食亦是如此。
辛棄疾《漢宮春·立春》草書貼(局部)
中秋賞月團圓餅、年夜守歲合歡宴
中國傳統年節非常注重強調親情的體現,節日飲食活動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顯示出團圓和睦的氣氛。這一點在除夕和中秋節中體現得最為充分,合歡與團圓,是這兩個節慶的主題。
春節在古今都是一個最為重要的節儀。古時將大年初一稱為元日或正日,作為春節的一個開場是正日前夜的除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年三十。在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等待新年的到來,稱為守歲。晉人周處的《風土記》說,除夕“各相饋贈,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夜。”《東京夢華錄》說,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守歲限一個家庭之內的成員,守於室內,等待新年的到來,所以又稱為合家歡。《清嘉錄》說:“除夜家庭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語,名年夜飯,俗呼合家歡”。“是書並引《姑蘇竹枝詞》道:“妻孥一室話團亂,魚肉瓜果雜果盤。下箸頻教聽讖話,家家家裏合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