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飲食(16)(1 / 3)

四月八日為佛節,這是一個紀念佛祖誕生的節日,在有的地方又作為城隍神的誕節,還有在這一日祭關公的。在佛節的食品中,有一種結緣豆很有特色。據《餘墨偶談》說:“京都浴佛日,內城廟宇及滿洲宅第,多煮雜色豆,微灑鹽豉,以豆籮列於戶外,往來人撮食之,名結緣豆。”《燕京歲時記》也說,“四月八日,都人好善者,取青黃豆數升,宣佛號拈之,拈畢煮熟,散之市人,謂之結緣豆,預結來世緣也。”在上海崇明地區,人們在四月八日要走街串巷送糖豆,專為小兒種痘,這實際也是一種結緣豆,同時又是一種保健食品。佛節的這些行為,自然是受佛教影響的結果。這一世的緣,下一世的緣,都要廣結,這是與佛教教義相關的食俗,相識的與不相識的人,都會由這佛節的結緣豆結下緣分。

在七巧(七夕)節,南方地區有的也以熟豆互饋,也名之為結緣。有的則製作一種果茶,家家戶戶用桃仁雜果點茶,相互遞飲,與結緣豆同義。

百家飯、七家茶的製作過程,就是增進鄰裏感情的過程,而結緣豆更是如此。鄰裏關係在這些特別的方式中就會得到增近進安定祥和的社會秩序也會逐漸得到鞏固。

椒柏酒·五辛盤·口數粥

飲食有一個不言自明的首要目的,就是強健體魄,我們的先賢墨子、老子、孔子也都是這樣認為的。《墨子·辭過》說:“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矣。”《墨子·節用》也有類似的說法:“古者聖王製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增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貴異物。”老子提倡平淡飲食,在《老子·六十四章》中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說法。又見《符子》所述老子“節寢處,適飲食”的議論,主張以飲食養性健身。孔子雖然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名言,由此還被認為是一個過於追求滋味的人,但他也曾誇獎過顏回不講究飲食起居,在《論語·述而》中還有他“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論說。孔子還有一些關於不食變質變味食物的話,顯然是從健康角度考慮的。

中國的歲時飲食也並不排除健身這個功能,古代也以健康作為歲時飲食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從外部因素而論,人體常會因季節變換導致身體失和而生病,所以在不同節令人們要設計不同的食飲,以護衛自己的健康。這裏就以幾款特別的古代節令食品,看看古人在設計這些食品時追求健康的用意。

《荊楚歲時記》說大年初一要“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這些食飲,多以健身為目的。如椒柏酒,就有祛病的功用,魏人成公綏有《椒花銘》說:“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為珍,蠲除百疾。”味道不錯,療病亦佳。白居易《元日對酒》詩中的“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餳”,其中的藍尾酒,正是椒柏酒。大年初一還食用五辛盤,《正一旨要》說:“五辛者,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均辛香之物。”是書引孫思邈《食忌》說,正月食五冰糖葫蘆辛以避癘氣。又見孫真人《養生訣》也有類似說法:元日取五辛食用,令人開五髒、去伏熱。人們還在寒冷的節令,就想著夏日的平安了,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

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一帶,人們在冬春愛吃一種翠皮紫心蘿卜,名為“心裏美”。《燕都雜詠注》說,立春食紫蘿卜,名為“咬春”。《燕京歲時記》也說:立春日“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清甜寒齒,清心卻困,名之為心裏美是太好理解了。北方人與這心裏美同季的特色食物還有一款冰糖葫蘆。《燕京歲時記》寫道:“冰糖葫蘆乃用竹簽貫以葡萄、山藥豆、海棠果、山裏紅等物,蘸以冰糖,故脆甜而涼,冬夜食之,頗能去煤炭之氣。”冬日離不了炭火取暖,體內難免火盛,取冰糖葫蘆敗火,甜酸可口,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冰糖葫蘆至今在京城仍然很受歡迎,而且不限冬日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