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科技(1)(2 / 3)

到了商代,人們又在夏代的基礎上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商人把夏代的十幹紀日發展為幹支紀日法,即把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甲子,乙醜、丙寅等六十日,以六十日為一周,周而複始地紀日,一直不間斷地排下來,直至今日。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紀日法。武乙時期的一塊甲骨上刻著完整的六十甲子,計六十日,可能就是當時的日曆。在商代,人們已能測定分、至,但當時沒有四季之分,隻測春秋兩季。春為播種的季節,秋為收獲的季節。商代使用的陰陽合曆,一年分十個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用大小月和連大月調整朔望(月相的變化),用設閏月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閏月一般設在年終,這種陰陽合曆在我國沿用了幾千年。此外,商代還把一天分為若幹時辰,如“旦”、“明”、“中日”、“昃日”、“昏”、“大采”、“小采”等。

世界最早的日月食記錄

早在夏代和商代時期,我國對於日食現象就有了記載。據考證,在《尚書·胤征》中就有夏仲康年間關於日食的記錄,即史學界公認的《書經》日食,到目前為止,這是人類發現的最早的日食記錄。經考古發現,甲骨《殷墟文字乙編》6386和《殷契佚存》374都是關於日食的記錄。雖然這兩片甲骨所記的準確日期還難以確定,但能肯定的是這些都是殷代武丁、文丁時期的卜辭,即這兩次日食應發生在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3世紀。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而《詩經》中所記錄的日食則發生在史學界公認的周幽王六年(前776)十月辛卯朔日(初一),即外國學者所說的儒略曆公元前776年9月6日。除日食之外,我國在殷代、周代就已分別對月食有了記錄,其中《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所記載的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的月食現象,比埃及最早的月食記錄早5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記錄。

此外,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記錄行星的國家。早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我國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行星的記載,而對大火、尾宿、鳥星、北鬥、畢宿、行星、彗星等的記錄,更是一筆寶貴的天文學的財富。

二十八宿體係的完成

隨著天文學與農業生產關係的日益密切,人們對於掌握天象變化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因此,在西周時期,完整的天體係統二十八宿有了發端。到了春秋時期,古天文學家們終於完成了沿黃、赤二道將附近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宿的體係。在湖北隨縣發掘出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漆箱,蓋上所繪的二十八宿全部星體就是包含二十八宿完整星名的最早文字記載。二十八宿是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北方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二十八宿的確立為天體測量提供了依據。二十八宿的分布疏密不均,最大的井宿所占赤經範圍達三十多度,最小的觜宿隻有二度。

五大行星及彗星的觀測

由於農業生產和古代星占的需要,各諸侯紛紛把目光集中在天象的變化,這就使春秋戰國的天文、曆法有了長足的進步。《晉書·天文誌》中就記載了這種各家競爭的局麵。在這一時期,人們對五大行星已有較多的觀測和了解,甘德、石申兩家已測知火星(熒惑)、金星(太白)的逆行。此外,甘、石二氏又測得了金、木二星的會合周期長度,定火星的恒星周期為1.9年,比標準值多0.02年;木星為12年,比標準值多0.14年。這都是對五大行星研究的深入和向定量化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記錄哈雷彗星最早、最完整的國家,從春秋時期的魯文公十四年(613)第一次記錄到清宣統二年(1910)共34次,至今仍為研究哈雷彗星的現代學者們所利用。此外我國還有世界上關於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史書對流星雨陸續記載,總數達180次之多,這也是一份珍貴的科學遺產。

總而言之,我們的祖先對宇宙的探索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古來文學的發展更是世界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