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第三寶是雙林寺。雙林寺位於平遙古城西南六公裏的橋頭村,原名“中都寺”,北宋時紀念佛祖釋迦牟尼“雙林入滅”之說,改為雙林寺。重修於北齊武平二年(571),曆經維修,現存多為明代作品。整座建築群,坐北朝南,占地15000平方米。東為禪院、經房,西為廟群,由風格迥異的10座殿堂組成前後三進院落。唐槐、宋碑、明鍾、壁畫交相輝映,構成一方勝境。各殿內共保存了宋、元、明、清曆代的2000多尊金剛、觀音、羅漢等彩色塑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除了上述三寶之外,古城文物眾多,不勝枚舉。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國內古建築中罕見的“懸梁吊柱”奇特結構清虛觀。觀內20餘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國古代木雕造像藝術和道教發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內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龜彩繽紛的各種琉璃實物。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存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築中,有400餘處典型地體現著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的曆史博物館。
說平遙就不能不說“晉商”和“票號”,因為這裏是“晉商”的發源地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的誕生地。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係統。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彙兌”便應運而生。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遙古城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它完整地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曆史麵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曆史博物館。其古建築及文物古跡,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平遙古城,展示了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在中國曆史文化發展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古城麗江
麗江古城又稱大研鎮,坐落在玉龍雪山下麗江壩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麵臨數十裏的良田沃野。海拔2400米,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古城以江南水鄉般的美景,別具風貌的布局及建築風格特色,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等稱號。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通過,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曆史悠久,它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東麵和南麵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
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古城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了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係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裏93座。橋梁的形製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1271~1368),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曆代皇帝欽賜的匾額11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