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建築(22)(1 / 3)

喬家大院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築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築技藝。南北六個大院院內,磚雕、木刻、彩繪,到處可見,形成了一座有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建築藝術寶庫。磚雕衛藝更是到處可尋,題材非常廣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欄雕。如一院大門上雕有四個獅子,即四獅(時)吐雲。一院大門對麵有一大鼬磚雕土地祠,雕有鬆樹、桐樹和嶝於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順。掩壁上為“龜背翰錦”。為六邊形骨架組成的連續幾何圖形,是傳統的裝飾紋樣,因它像龜的背紋而得名。因龜為長壽的一種靈物,用作圖案,以示吉祥延年。每個院落都有眾多的磚雕,題材寓意也各不相同。除了寓意長壽、吉祥的,還有象征品格高潔的梅蘭竹菊等。每一個雕刻都有一個民俗說法,每一個雕刻都有一個民間故事。

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民俗學的殿堂。1986年,祁縣將喬家大院辟為祁縣民俗博物館,設立了以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婚喪禮儀等為主題的42個展室,2000餘件展品,比較係統地反映了明清時期山西晉中一帶的民間風俗。院裏收藏了1110件文物,僅古字畫一項,就達500件,而且為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名作,多屬珍品。喬家大院與民俗陳列渾然一體,可謂是珠聯壁合,相映成輝。

安徽黟縣民居

黟縣位於安徽南部的黃山市,始建於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黟縣風景秀美,民風淳樸,自古享有“桃花源裏人家”的美譽。由於曆史上交通閉塞,這裏極少受到戰爭的破壞,全縣至今保存了3500多棟清代以前的古建築,建築風格上徽派特色濃鬱,磚、木、石三雕藝術精湛,宅院布局小巧雅致,文化內涵十分深厚。

黟縣民居分布極為廣泛,尤以西遞、宏村、南屏、屏山等地為集中。這些古民居構築精美,形狀考究、美觀實用;既具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又匠心獨運,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風水,巧妙安排,成為令人觀止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成為不可多得的民居瑰寶。

西遞村距黟縣城8公裏,建於北宋元豐年間,距今已有930餘年的曆史,村落平麵呈船形,占地16公傾,素有“桃花源裏人家”之美稱。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係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村中尚存明清民居300餘幢,其中保存十分完好的有124幢,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根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裏人家”六個大字。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示了中國古徽州建築藝術風格的特色。

宏村位於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裏,距黟縣縣城11公裏。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曆史。從整個外觀上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裏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裏的鄉村”之美譽。特別是整個村子呈“牛”型結構布局,更是被譽為當今世界曆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跡。那巍峨蒼翠的雷崗當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彙合蓄成一口鬥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後注入村南的湖泊,俗稱牛肚。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曆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數百戶粉牆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其間以“承誌堂”最為傑出,它是清代鹽商營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樓房。此房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梁、鬥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複、人物眾多,人不同麵,麵不同神,堪稱徽派“四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有著“民間故宮”的美稱。此外,還有氣度恢宏、古樸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蕩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牆頭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共同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