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村,又名翰林村、葉村,位於黟縣縣城西南5公裏處,屆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而更名南屏村。它環臨武陵溪、東西幹溪三水,風光秀麗,景色優美,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300餘幢。全村有巷弄72條,長的有100多米,短的20—30米,弄弄相通,交叉銜接,號稱“江南迷宮”。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築應屬祠堂群,至今還保留著8座祠堂,大多座落在村前橫店街長約200米的一條中軸線上,有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築博物館”。
關麓村距黟縣城西7公裏,地處武亭山麓、西武嶺腳,因西武嶺有“西武雄關”之稱,而該村居雄關之東麓,因此得名。村裏古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建於清朝中葉,被稱為“關麓八家”的八幢古宅。所謂“關麓八家”,其實就是一聯體建築,汪氏家族的八個兒子各占一家,彼此各開門戶,相互獨立,且設計各有精巧之處,或富麗,或雅致,各具千秋。而這八家的住宅間,總有院牆、小徑、或是門道相連,圍繞著汪氏宗祠,八家似乎又是一家,維持著整體的考究和森嚴。室內裝飾講究,雕梁畫棟,繪彩描金,設計精巧,富麗雅致,雖曆數百年,仍極鮮妍。這構築奇特的聯體建築處處體現了家族森嚴的宗族製度、宗族意識形態。
黟縣一幢幢民居如同一件件完美的藝術精品,處處散發著藝術的魅力,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福建客家土樓
福建客家土樓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最集中的地區是福建省的永定縣和南靖縣,此外在閩南的平和、漳浦、雲霄、華安、詔安等地亦可見到。客家土樓以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被譽為“中國古建築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
客家土樓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一般單體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各異,風格獨特。結構上以厚實的夯土牆承重,內部為木構架,以穿鬥式結構為主。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
永定土樓現有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等各式土樓30多種,2萬多座,其中圓樓360多座,它似從天而降的飛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其中振成樓、福裕樓、承啟樓、奎聚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啟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竣工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位於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整座樓由四個同心圓的環形建築組成,石基土牆磚木結構,通廊式。環與環間以天井相隔,石砌廊道相通。樓牆周長1915.6米,總麵積5376.17平方米。有句話很好的形容了承啟樓的特點“高四層,裏四圈,上上下下幾百間;圓套圓,圈套圈,曆盡滄桑幾百年”。承啟樓外環4層,高12.4米,設4部樓梯上下,每層用穿鬥式木構架和漿砌泥磚分隔成72開間;底層為廚房,2層為穀倉,3、4層是臥室,並在外牆開窗;二環高兩層半,每層44開間;三環為單層,作為書房,計36開間;四環是廳堂與回廊組成的單層“四架三間”兩堂式院落,是樓內族親議事、婚喪喜慶等活動場所。公共設施除了鑿有兩口飲用水井外,還有一個大門、3個中門、8個側門、8個簷廊拱門、8個防衛巷門和百餘米的上下樓梯、幹餘米的通廊,安排之巧妙。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秀麗的造型藝術,融於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歎為觀止。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之王”。
振成樓建於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因當時地處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時間。振成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外環樓高四層,每層四十八間,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分八卦;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這是振成樓的一大建築特色。內環樓分兩層。一樓的鏤空屏門和二樓的走廊鑄鐵欄杆,古樸典雅,精致美觀。內環樓當中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是一個多功能大廳,全樓人婚喪喜慶、族人議事聚會、接待賓客或演戲觀戲均在此進行。廳中石柱石梁構架支撐,呈三角形屋頂,酷似希臘雅典神廟,而重達數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無公路、無汽車、無機械作業的情況下運進樓內並架構起來,令今人難以想象。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