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同時具備良好的安全防衛功能。因此,客家土樓便有了一些防禦“工事”,外部厚實土牆高聳、渾然一體,內部防盜、防火、防水及生活設施配套,形同城堡,易守難攻。一座座普普通通的土樓,實際上又是一個個堅固森嚴的壁壘,平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深遂的內涵。土樓除具有防衛禦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采光好等特點。土樓堅固牢靠,土槍炮轟不倒,地震震不倒,水浸浸不倒。客家土樓,大小石塊累砌打牢地基;生土摻入紅糖水、石灰夯築厚土牆,增加土牆的堅硬程度;牆體從底層往上逐漸減薄,並在土牆內埋入竹木片,就像現代水泥牆裏配置鋼筋一樣,增加牆身的整體性,形成整體彈性和向心力,而比其他民居來得堅固。土樓牆厚,可以抵擋酷暑,阻止寒風,使樓內形成隔熱保溫、冬暖夏涼的小氣候。
土樓與建築學、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民俗學、倫理學等有著密切關係。每座土樓,中軸線分明,廳堂、大門、主樓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附屬建築對稱分布左右兩側;樓樓有廳堂,以祖堂為核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內通廊式平麵,四通八達。廳堂雕梁畫棟,有眾多典雅、精美的雕刻,歲時節慶、婚喪喜慶、民間文藝、倫理道德、宗法觀念、宗教信仰、穿著飲食等等,處處展示了客家的古樸民風。這些都體現了永定客家土樓建築藝術的精致性和審美價值。
客家土樓閃爍著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走進土樓,就像走進一個神秘的東方古城堡,又像走進一個和美、溫馨的小社會。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也是目前我國惟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它以自己悠久的曆史,為人們展示了二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古城平遙舊稱“古陶”,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1370)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1703)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麵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1368~1911)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橫豎交織,街巷排列有致。市樓位於城市中央,明清街位於南北中軸線上。平遙古城素有龜城之稱,意在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堅如磐石,金湯永固。鳥瞰平遙古城,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裏的麓台上。城內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仿佛龜背上的花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八卦。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幹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征。
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人稱平遙有三寶。砌成的古城牆便是其一。平遙城牆周長6157.7米,牆身素土夯實,外包磚石,牆高10米(垛口牆除外),牆頂寬3至6米,底寬9至12米。城牆形製按照“因地製宜,用險製塞”規劃。東、西、北牆為方直,南牆隨中都河蜿蜒而築。共有城門六座,每座城門外都有重門甕城,甕城就是圍在城門外的小城,或圓或方,平遙的甕城均為方形,高與大城同。城頂建戰棚,甕城門開在側麵,以便在大城、甕城上從兩個方麵抵禦來攻之敵。甕城設內、外門,平時檢查來往過客,有可疑時報警即可關上兩座門,甕城內被關之敵人即成“甕中捉鱉”之勢,故名之。
出古城北門向東北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鎮國寺位於平遙縣城東北12公裏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為鎮國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占地麵積10892平方米,建築麵積5000多平方米。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全寺保存完整,風格古老。殿內彩塑端莊、豐滿、線條優美極富盛唐之風。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